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报道)4月15日中午时分,在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棚花村“临湖小筑”民宿,五六桌客人保持距离间隔而坐,柴火鸡的香味四处飘散。滚烫的锅里翻滚着土豆、鸡肉、四季豆等食材,锅边上粘着的玉米馍馍正冒着热气。“鸡是自己养的,蔬菜是自己种的,全是绿色食品,执法人员也常来检查,大家可以放心吃。”主人的话音刚落,客人立即品尝起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对老百姓来说是“天大的事”。近年来,绵竹市以保障群众食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大力加强综合监管能力,深入开展市场整治,食品安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加大监管力度
食品安全有保障
4月10日,在城东新区一饭店内,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店铺消毒、人员排查、公筷公勺推行使用等疫情防控工作,并叮嘱店员加强自身防护,为顾客提供卫生健康食品。
据悉,自餐饮业复工复产后,绵竹市市场监管局对全市1787家餐饮服务单位进行全覆盖检查,督促餐饮单位从业人员严格执行采购食品原料进货查验要求,严禁收购、制售“野味”上餐桌。同时,通过巡查监管、约谈提醒等方式,督促落实送餐人员严格开展岗前健康检查,配备口罩等防护用具,加强送餐容器清洁管理,实行“无接触配送”。为了确保食用农产品安全,该局在城区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配备了快速检测箱,要求疫情期间对食用农产品每日检测并进行上报。
“米袋子”“菜篮子”“饭桌子”,看似琐碎的小事,却关乎每个人的健康,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近年来,绵竹市加大了对食用农产品的抽检力度,同时加强基层监管网格建设,将监管触角延伸至村组。全覆盖排查农村食品小经营店,进一步压缩过期食品、“三无”产品、假冒伪劣食品生存空间,督促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自查自纠,对不规范生产经营行为,要求限期整改落实到位,有效保障农村食品安全。
推行“明厨亮灶”
食品安全实现社会共治
4月14日,我们在大南路某早餐店就餐时发现,店铺用餐区域和食品加工区域被一道透明的玻璃墙隔开,顾客在用餐的同时,能清楚地看到食品加工流程。几年前,市民想要了解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加工流程是否健康卫生、安全合规,往往被“厨房重地,闲人免进”阻挡在外。如今,这道“屏障”已被绵竹市推行的餐饮服务“明厨亮灶”工程打破。
据悉,自2015年开始,绵竹市在餐饮行业全面推广“明厨亮灶”和“互联网+明厨亮灶”,倒逼餐饮业加强自律。截至目前,全市“明厨亮灶”完成率已达96%,真正做到让顾客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为了让食品安全宣传更加深入人心,绵竹市还开展科普宣传“进社区”“进酒商会”“进网络”,通过与新闻媒体签约轮换播放食品安全公益视频,制作食品安全健康宣传册、宣传礼品发放给群众,借助全市开展的“三下乡”活动,实现食品安全知识进乡村,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格局,营造了浓厚的食品安全社会氛围。
坚守监管底线
严查严办违法案件
2019年6月初,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对某食品企业进行日常监督检查时,发现该企业冻库中的乳饮品生产日期与真实情况不符,属于虚假标注生产日期。执法人员现场对乳饮品进行了查封,并立案调查。2019年8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该企业进行了罚款处罚,并集中销毁了所有查封产品。
2019年6月底,绵竹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全市所有经营销售豆芽的商超、摊点进行抽检,其中有8家摊点销售的豆芽属于不合格产品,执法人员随即立案调查。同时,执法人员对绵竹市三家生产批发豆芽的小作坊进行了抽检,其中一家生产的豆芽因添加了化学物质,经检验不合格。2020年3月,该局经调查后对该作坊进行了罚款处罚,并对销售的摊贩进行了批评教育。
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全民“健康安全”,为此,绵竹市采取“铁腕治理、重拳出击”的刚性手段,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狠抓食品安全风险大排查、隐患大治理、问题大整改、执法大稽查,重点加大对餐馆、酒店、食品企业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等稽查力度,加大大案要案查处力度。2019年,绵竹市共查办食品安全违法案件186件,查封扣押物品0.51吨,查办农业投入品违法案件7件。
为了守护绵竹市广大师生“舌尖”安全,绵竹市实施开展了“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重点整治无证无照、经营“三无”产品、“五毛食品”、假冒伪劣、过期变质、无“两证两章一报告”的猪肉等违法违规行为,真正做到源头严防、过程监管、风险严控,让违法经营行为无处藏身。
(图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在紫岩小学食堂进行抽检)
责任编辑:周慧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