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报道)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日趋好转,生活秩序逐渐恢复,四川省绵竹市各餐饮机构陆续开门营业并恢复堂食。经过疫情的冲击,市民意识到推广使用公筷公勺既是文明健康的用餐好习惯,也是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的有效措施。但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绵竹,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使用公筷公勺,但在实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难度。
大中型酒店公筷公勺成餐桌标配
4月20日,我们来到岷山饭店,在该酒店的包厢内看到,服务员已经提前做好了餐前摆盘,并贴心地为每桌客人多准备了两副碗筷作为公筷。随着客人的陆续落座,服务员开始有序上菜。我们注意到,每道菜品旁都放置了一副公筷或公勺,部分客人在夹菜盛汤时会下意识的选择使用桌上公筷公勺。
该酒店相关负责人尚庆蓉告诉我们,自酒店3月16日复工后,按照绵竹市相关部门的要求,酒店开始为大堂和包间配备公筷公勺,无论客人是否需要,他们都会提前为客人准备好公筷公勺,并在就餐前询问客人是否需要进行分餐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行,我们发现相比每个人配备两双筷子,每道菜旁都放置公筷的效果更好,客人大多会接受这种用餐方式。”
随后,我们又来到北广场一家酒店看到,店内不仅张贴了倡导使用公筷的宣传海报,每张餐桌上都放置了公筷行动温馨提醒桌牌,服务员在上完菜后还主动提醒食客使用公筷,防止交叉感染风险。“以前我们主要为雅间配备公筷公勺,疫情之后,也在大堂为用餐的客人配备了公筷公勺。特殊时期,卫生和安全是最重要的。”该店工作人员表示,如今虽然越来越多的客人在就餐时会选择使用公筷公勺,但并未真正掀起“使用高潮”。
小型餐馆和农家乐推行情况不乐观
虽然在绵竹市大中型酒店公筷公勺已成为餐桌标配,但在很多小型餐馆和沿山农家乐内,公筷公勺推广使用情况却并不乐观。许多业主既未在显眼处张贴提示标语,服务员也不会主动为客人提供公筷公勺。
4月18日中午,我们走进东大桥一家中餐店逛了一圈,发现店内餐桌上并没有配置公筷,顾客都使用的私筷。店内服务员告诉我们,对于使用公筷公勺,他们店并没有硬性规定,如果客人需要,他们就提供,如果客人没有开口要求,他们一般不会主动配备公筷公勺。
在九龙镇棚花村“临湖小筑”,五六桌客人保持距离间隔而坐,柴火鸡的香味四处飘散。我们观察到,公筷公勺并没有在该农家乐内普及,餐桌上也没有配置公筷公勺,客人皆使用私筷进食。该农家乐负责人坦言,他们一开始也配备了公筷公勺,但很多客人用着用着就换回了私筷,有的客人甚至从开始就将公筷弃置一旁,他们也就没有再主动提供。
晚上,我们来到欧澜根夜啤酒一条街和新天地商业广场,发现无论是火锅店还是烤肉店,只有极少数店家会提供公筷。一家提供公筷的火锅店服务员说:“在给客人上餐具时,我们会摆上专门的竹筷用来烫菜,但很多客人并不使用。”
推广使用公筷公勺 困难主要在于心理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受传统观念和人情面子影响,使用公筷公勺往往被认为是人与人之间亲密度不够、彼此嫌弃的一种表现。因此,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依然热衷于众筷齐下。“外出聚餐时,如果同桌没有人使用公筷,不管店家是否提供,我也不太好意思使用,怕其他人认为我做作。”90后唐欣说道。
近两日,我们随机采访了十几位市民是否在家中使用公筷公勺,发现只有两位市民会在家里使用公筷公勺,大部分市民普遍认为“没必要”。家住五路口的余娆告诉我们,在外就餐时她会遵守公筷公勺的倡议,但在家里招待亲戚朋友时她不会摆上公筷公勺,因为这样做显得生分,会让亲朋产生误解。
“如果家庭成员不配合,很难在家里使用公筷公勺。”家住盛世华章的冯杨说,疫情期间她提出在家使用公筷,可婆婆却觉得太夸张了,有点过分讲究,不愿意使用,她害怕一直劝说会激化家庭矛盾,便不了了之。
真正实现文明餐桌仍需大力推广
“俗话说,病从口入。传统的就餐习惯无疑大大地增加了疾病传染的风险,分餐、公筷并不是见外的体现,而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保护。”日前,我们在剑南街道一家餐饮店走访时,市市场监管局和文明办工作人员正在店内发放公筷公勺行动倡议书,碰到有食客就餐,工作人员会主动向食客讲解宣传使用公筷公勺的好处。
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李庆告诉我们,目前,绵竹市大型餐饮机构推行公筷公勺的效果较好,但小饭店普及率不高。近段时间,他们正通过发放倡议书和进店宣讲的方式,大力推进小型餐饮店为食客配备公筷公勺,努力让公筷公勺成为所有餐饮门店餐桌上的标配。
“推行公筷公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餐桌的创新载体,但由于市民普遍不习惯分餐,要做到广泛实行仍需大力推广。”绵竹市餐饮饭店旅游业商会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发挥协会的协调宣传作用,引导更多餐饮机构为食客配备公筷公勺。
责任编辑:周慧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