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报道)初夏时节,行走在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棚花村,一条条乡村景观路蜿蜒曲折,一幢幢乡村民宿错落有致,三五游人穿梭其中,体验着自然悠闲的乡村生活。
近年来,棚花村积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生活品质为目标,通过兴产业促增收,立村规赢民心,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强化引领 民宿发展现活力
5月20日,我们来到祥泉苑,推开小院木门,跨过潺潺流水和石桥,一座中式民宿映入眼帘。12间客房陈设各异,倚窗望外,青山绿水尽收眼中,屋外的勃勃生机和房内的宁静惬意建立起奇妙的连接。
“夏天到来后,每到周末房间就被预订一空。对于棚花村的民宿发展,我充满了信心。”老板张祥富此时正在接待客人。他告诉我们,当初听到村上发展民宿,作为党员的他马上和几个兄弟商量,大家一拍即合,筹集了两三百万元修建起集食宿、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民宿综合体,成为全村民宿业设施新颖、接待能力最大的“头羊”。如今,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棚花村共有40户村民搞起了民宿旅游。
近年来,棚花村始终坚持以“支部领航、干部带头、党员示范”推动党建与民宿融合共建,着力打造民宿经济品牌。通过农民夜校、村民议事厅、农民讲习堂等平台,组织党员干部以及民宿经营者多次召开以民宿发展为主题的学习会。通过概念引导、理论疏导、产业推导,积极布局“民宿+文创产业、民宿+乡村旅游、民宿+农业体验”等方式,帮助民宿经营者理清发展思路,做好发展规划。 为了加强管理,在村党支部的牵头下,棚花村成立了“花棚子民宿乡村旅游合作社”,采取统一接待、统一定价、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的“四个统一”运行模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发展产业 村民腰包鼓起来
蔬果除草、浇水套袋……近段时间,棚花村村民邓方贵在自己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里忙得不可开交。“现在旅游发展起来了,很多游客来玩耍,果子根本不愁销路。”他告诉我们,近年来,村上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他和妻子学习了不少种植技术。在村上的帮助下,他流转了6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通过零售和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年收入达十万余元,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棚花村遵循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突出特色、提高效益的原则,紧紧抓住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猕猴桃、梨树、枣树等生态农业,并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建成猕猴桃种植基地3000余亩,果树2500余亩,银柳种植500余亩、花卉50余亩。
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过程中,棚花村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助推新村建设,为农村持续增收提供产业支撑。“大园区小业主”改革,使该村农户与本地企业签约,成为猕猴桃产业园区的“小业主”,提高村民工作积极性,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自治 文明新风入户来
“为了生活环境更好,我建议恢复村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收费,标准按每人每月1元执行。”4月16日,九龙镇棚花村举行了“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活动,就“村民生活垃圾处理”进行专题协商。协商过程中,你一言我一语,群众的意愿得以表达。
近年来,棚花村按照“1+1+6”思路,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基础,实施德治、法治、自治和治脏、治乱、治违,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为更好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让村民参与村庄治理当中,该村还以“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为平台,建“开放式”村民议事厅,重要事项由村协商议事会成员协商,激发起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协商民主,一事一议,大事小事,有商有量。守楼护院,共同承担。居家环境整洁干净…….”在棚花村德治广场上,村规民约宣传牌以及石碑上的孝善、崇德等四个故事时刻教育和提醒着村民,让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陋习有了转变。
据悉,2019年,棚花村结合当地的生活实际,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民主协商,最终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涵盖了环境治理、孝亲敬老、崇尚美德等内容,成为约束居民的“硬标准”。为了进一步加强村民素质提升,培育文明新风尚,该村结合“农民夜校”、“远程教育”等课程开展法律知识讲座,试点建设棚花村道德讲堂、明礼堂,深入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活动,引导村民自觉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责任编辑:周慧力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