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抗美援朝老兵袁朝富:爱国热情永不消退

发布时间:2020-06-11 19:00:5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报道)6月10日,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文风村16组,骄阳似火,村道延绵。得知我们前来拜访,8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袁朝富早早等在了门前的树荫下。整洁的衬衫,被岁月染白的头发,这位耄耋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满腔爱国热情却从未消退,部队里养成的严格自律的品格也不曾改变。

惜别未婚妻 为保家卫国踏上朝鲜战场

87岁的袁朝富精神矍铄,开朗幽默。“我们是68军204师610团1营1连。1953年5月1日坐了10多个钟头的火车,晚上10点过看到鸭绿江。”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往事历历在目,袁朝富老人甚至能将记忆精确到小时。等待了5年、陪伴了60多年的老伴秦德会有些吃醋,笑称“结婚哪一天都记不得,只有抗美援朝的事记得清楚。”

1953年,20岁的袁朝富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怀揣保家卫国的热血志向,当年1月,他依依惜别刚刚订婚的未婚妻秦德会,毅然穿上了绿军装。“身强力壮,肯定要保卫祖国嘛!”说起参军原因,袁朝富拍着胸脯笑着说,现在自己也非常健康,只要国家有召唤,还能继续发挥余热。

到部队后,袁朝富开始了外语学习,缺少文化功底的他全靠死记硬背。“比如让美国兵不要动,就是Don’t move;向朝鲜人问好就是……”当初学习的一些基本朝鲜语和英语,袁朝富都还记得,在交谈中,幽默的他还现场跟我们飚起了外语。

1953年,从吉林出发,乘坐了10多个小时火车的袁朝富隔着车窗看到了鸭绿江。当时战友们都特别兴奋,有的向鸭绿江挥手,有的喊起了口号唱起了歌。下火车后,步行几天几夜,才到达目的地安营扎寨。那时的朝鲜早已满目疮痍,荒凉的土地上随处可见炮弹炸出的大小坑洞,男丁大多上了战场,只留下老弱妇孺躲进了山洞。中国部队的到来,让朝鲜人民看到了希望,一路上,当地群众夹道欢迎,热情欢呼。

持续三天三夜 打退敌人7次反扑 歼敌30余人

1953年7月20日,袁朝富所在的部队赶赴月峰山,投身到反击战一线。刚到战场,看到从一线运回的受伤战友以及战友的遗体,袁朝富还是有些害怕,但手中的武器坚定了他浴血沙场的决心和信念。“其实到前线就不怕了,是真的顾不上怕!”袁朝富说。

那次战役战持续了三天三夜,后方桥梁、道路被敌军炸毁,没有后勤补给,甚至伤员也运不回去,他和战友们苦苦支撑着。当第三天清晨,朝霞在天边映出一抹红光时,总算等到战场上空传来敌军“我们愿意和平,我们不愿意再打”的喊话。瞬间,激动欢呼声响彻战场,久久不散。瘫在地上时,疲累和饥饿袭来,袁朝富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三天三夜没合过眼吃过东西了。”

战争非常残酷,袁朝富所在连队一共有100多人参加了那场反击战,战役结束时,只剩下不足30人。而正是这100多名战士英勇无畏,奋勇杀敌,将800余人的敌军消灭到最后只剩下不足100人。袁朝富因在战场上“机智灵活、英勇顽强打退敌人7次反扑,歼敌30余人,圆满完成战斗任务”而荣获个人三等功。

此后,袁朝富随部队在当地参加了战后恢复重建工作。1956年,袁朝富所在的58连1排全体同志在营房建设中荣获一等功。“朝鲜人民特别热情,每周会来部队联谊,跳舞唱歌,还送来苹果,可我们不敢收,他们自己都吃不饱。”袁朝富回忆道,恢复重建的时候很艰辛,也发生了很多趣事,收获了很多感动。60多年过去了,他经常会回想起当年的人和事,还想去看看那片土地。

袁朝富的寝室内放着一个老旧的木盒,里面存放着他的参军证、立功证书,纪念章和奖牌用锡纸小心包裹好放在里面。家人说,这个盒子是袁朝富的“宝贝”,他经常会拿出来小心擦拭,回忆那段难忘岁月。

走访结束,烈日下,袁朝富又一次整理了身上洗得有些掉色的衬衫,理了理领口的扣子,对着相机,挺起了被岁月压弯的脊背,敬了个军礼。

责任编辑:周慧力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