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四川绵竹:感谢有你 致敬无偿献血者

发布时间:2020-06-16 20:04:0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报道)如果,撸起袖子加油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那么,挽起袖子无偿献血无疑是对这个社会最朴实、最温暖的奉献。每一位献血者都是“幕后”英雄,他们用热血筑起生命的希望,点亮生命的光芒。

日前,我们从四川省德阳市中心血站获悉,2018年,绵竹市有5050人参与献血,献血量达1734800毫升;2019年,5479人参与献血,献血量1890960毫升;2020年疫情期间(2月以来),1902人参与无偿献血,献血量累计675850毫升,绵竹市街头自愿献血情况在德阳范围内遥遥领先。

在6月14日第十七个世界献血日之际,我们走近绵竹市部分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获得者,倾听“热血英雄”背后的故事。

晕血还怕针 咬牙坚持20年累计献血9600毫升

赵发燕: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

“献血慌一天,不献慌一周”,这是四川安费尔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赵发燕对自己20年献血经历的一个总结。晕血还特别怕打针的他,每次献血前一天就开始紧张、坐立难安,但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按时献血,他又会整整一周心绪难安。

2001年,听说献血能帮助别人甚至拯救生命,27岁的他毫不犹豫走进绵竹市人民医院,干脆利落地挽起袖子,献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袋血。“看到针的那一刻,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手臂肌肉不自觉地就紧张起来了。”闭着眼、别过头、数心跳,短暂的献血过程在晕血还怕针的赵发燕眼中却特别漫长。不过,因为能帮助别人而引发的获得感和自豪感却激励着他将无偿献血坚持了下来。

献血过程中,总是会收获很多温暖感动。比如每一次晕血时,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2004年冬的一天,赵发燕骑着摩托车载着自己的同事一起到某企业献血,那一天雪下得特别大,或许是路上受了风寒,也或许太过紧张,当针头扎进皮肤,看着血液缓缓流出,赵发燕眼前一黑,直接晕了过去。记忆中一片慌乱后,他在舒服的沙发中逐渐清醒过来,刚想起身却被守在身边的护士制止,一杯温水、一瓶高糖,还有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的陪伴和关怀,让赵发燕心里特别温暖。

常年坚持献血,加之四次晕血经历,赵发燕成了德阳市中心血站医护人员的“老熟人”,每一次献血,医护人员总会主动和他聊天,引导他逐渐放松。“只要不看针头,就不会晕倒。”赵发燕说,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对他来说非常有效,这些年,无偿献血的过程变得不再那么难熬。

献血对生活带来的改变并不只是一年两次定期献血,满满的获得感和自豪感也让他更加积极乐观,乐于奉献。地震后,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赵发燕加入了家人志愿者协会,与一群浑身充满正能量的志愿者一起服务有需要的人。

采访末了,赵发燕说,坚持了20年,累计献血9600毫升,无偿献血对于他来说,已经是融入生活、融入骨髓的一种习惯。以后,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会坚持献血,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用自己的血液点燃他人生命的灯盏。

是无偿献血的实践者 也是服务者和宣传者

周刚: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获得者

今年43岁的周刚是剑南春大酒店的一名普通员工,被大家熟知是因为他的另一个身份——绵竹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副队长、家人志愿者协会的骨干之一。几乎每周一上午,中心广场采血车前都能看到周刚忙碌的身影:不是在排队等待采集血液,就是在“三献”宣传点前招募志愿者,协助无偿献血者填写资料、为无偿献血者送上温水……

周刚无论是参与志愿服务还是无偿献血,都跟“5·12”地震有着很大的关系。地震发生后,因帮助街边偶遇的一对老年夫妇搭建帐篷,让一贯内向的他性格有所突破,也改变了他的生活。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地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中,并结实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成为家人志愿者协会的一员。

在四处帮助有需要的人时,周刚看到白衣天使不仅争分夺秒抢救生命,还在病人有需要时毫不犹豫地挽起袖子献血,那个场景他至今难忘。也正是那一刻的感动和热泪,推着他走进了采血点,献出了人生第一袋血液。

12年献血经历中,最难忘的事件发生在一次志愿服务中。周刚与志愿者一同前去探望长期服务的徐大爷,住院1周多,徐大爷却一直未能做上手术,一番询问才得知是由于缺血。团队内部发起倡议,很短时间就有10多名志愿者完成定向献血,徐大爷很快就完成了手术并康复出院。这件事对周刚的触动很大,“如果有更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就不会有病人因缺血而苦苦等待。”

那一次事件后,周刚更加热衷于“三救三献”志愿服务。除了在采血点、宣传点前分发宣传页、招募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服务献血者外,他还一直坚持做着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志愿服务——送别遗体器官捐献者。无论白天还是凌晨,严寒或是酷暑,只要人在绵竹,他都会仔细整理衣装,参加特殊的送别仪式,向陌生的遗体器官捐献者致敬,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去。

12年,周刚累计献血7500毫升、经手招募了上千名“三献”志愿者、默默送别数十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叫无私奉献。

无偿献血 与爱人一起出发

余波、殷代蓉夫妇: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获得者

与周刚一样,今年51岁的余波也是剑南春大酒店的一名普通员工。对于淳朴的他来说,第一次无偿献血,仅仅源于想帮助别人这个简单朴实的想法。此后21年他风雨无阻坚持献血,受他影响,妻子也加入到无偿献血者队伍中。

第一次献血,余波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2000年,千禧之年盛夏的一天,家住孝德镇的余波在场镇赶集时看到路边的血液采集点,那时采集点前鲜有人影。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了解到无偿献血可以帮助别人,源于千禧年的一份祝福,也源于内心淳朴的善意,余波手脚麻利地填写了资料,献出了人生第一袋血液。“把自己身体里的血抽出去一些,多少有些忐忑。”采集过程很短暂,此后身体也没有不适,余波就想,对身体无害又能拯救生命,无偿献血很有意义,值得坚持!

回到家,拿着无偿献血证在妻子面前“洋盘”了一下,他的善举得到妻子的支持和点赞。“不咋疼,身体也没有不舒服,拿到这个证心里还觉得有点自豪。”此后几次献血回家,面对妻子的提问,余波都会开心地与妻子分享自己的感受,本就热心助人的妻子深受感染。

2002年,跟随余波的脚步,妻子殷代蓉走进场镇的临时采血点。“第一次就献了400毫升,好多人劝我第一次不要献那么多,我坚持要献。”殷代蓉有些小小的自豪。此后,她和丈夫将无偿献血这件事坚持了下来,到2020年,夫妻两人累计献血量均在7000毫升以上。

与在中心广场附近工作的丈夫不同,殷代蓉就职于孝德镇的豪森包装厂,周一到中心广场献血多少有些不方便。殷代蓉说她特别感谢自己所在企业,每半年一次的无偿献血,企业都给予了支持,只要不是太忙,企业都很爽快地给假。早上8点在成青路旁乘坐公交车,排队采集,稍作休息再回到孝德镇,通常需要半天时间。虽然有些麻烦,但是想到能帮助别人,感觉还是很有意义,一整天都特别开心。“我们两个真实的感受是无偿献血者的家人需要用血时,有很大的便利,而且献血后身体感觉越来越好,我俩平日里都很少生病。”殷代蓉说。

责任编辑:周慧力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