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报道)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疫情冲击之下,守好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比任何时候都重要。直面疫情带来的冲击,农技农机下田、农用物资调配、协助农业企业复工复产、打通线上+线下供应链、出台措施保生猪生产……四川省绵竹市农业农村部门负重前行、靠前服务,积极创新求变、稳产保供,全市农业生产秩序全面恢复,一幅幅向阳新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抓实粮食生产 稳住农业“基本盘”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年以来,绵竹市在抓好农村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多举措抓实粮食生产,通过稳定扩大粮食面积、推动科技示范应用、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等措施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
春耕时节,在新市镇金兰村,村民邓强正操控着一架植保无人机,5个小时就完成了268亩小麦的农药喷洒作业,让传统农活变得轻松起来。“一台植保无人机一次可载40斤药水,6分钟就能完成8至10亩的小麦喷药作业,省工省时还省力,一点也不会耽误农时。”邓强说,植保无人机比人工喷洒农药的价格便宜了接近一倍,不仅省心省力,还提高了防治效率。
进入5月,绵竹市各地抢抓天气持续晴好的有利时机,抢收小春作物,抢种大春作物,确保实现颗粒归仓、满栽满插,田间地头一片忙碌丰收景象。在绵竹裕香农家庭农场,负责人张中华在剑南街道五星村种植的1700余亩小麦陆续成熟,香气扑鼻的麦粒从4台收割机中“喷涌”而出。“今年小麦产量不错,亩产多在800斤以上甚至达千斤,是个丰收年。”张中华喜滋滋地说。
绵竹市华瑞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播种、育秧、栽插、病虫害防治、收割等都是机械化操作。合作社的科技种田,收益效果不错,让当地农户羡慕不已。今年,应附近农户要求,合作社为他们开展了代种、代收等全程社会化服务,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做到了农业生产“专业干、规范做、效益增”,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增收”等问题。
我们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截至6月4日,绵竹市大麦、小麦、油菜已全部收打完成。2020年绵竹市水稻栽插计划面积344680亩,目前已完成计划面积的99.97%;旱粮作物玉米、大豆、红苕等均已播栽结束。绵竹市农业生产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大春生产田管和多经生产上。
“藏粮于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绵竹市持续发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加快组织施工进度、加大项目实施协调、加强项目进度督查,全力推进2019年孝德片区、九龙(遵道)片区、汉旺片区三个标段共计2.2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目前三个标段建设进度正有序推进。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项目区农田基础条件,提高灌溉保证率、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绵竹市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打好“组合拳” 加快恢复生猪生产
受生猪疫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绵竹市生猪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曾经一度还出现一猪难求的现象,肉价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如何恢复养殖场(户)的信心,保障群众餐桌上的猪肉产品供应?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下,绵竹市纷纷出台一系列措施,打好生猪疫病防控和恢复生猪生产组合拳,农业、财政、金融等多部门通力合作,一场生猪稳产保供的保卫战全面打响。
“一定要按标准进行改扩建,做好安全防范,千万不能马虎。”日前,在富新镇,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来到养猪大户陈林的养殖场开展了一对一服务,了解生猪恢复生产中的困难,宣传支持政策,协调解决问题。
非常时期,必施非常之策。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生猪恢复生产工作会,安排部署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同时,研究出台了落实新增能繁母猪补贴政策、落实生猪保险政策、为生猪恢复生产提供用地保障、落实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项目、落实财政资金用于生猪扑杀补助、推进德阳招商项目落地绵竹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帮助养殖场(户)解决实际困难,渡过阶段性难关。
4月30日,绵竹市举行促进生猪产业发展授信仪式。市农商银行共为52户生猪养殖业主授信2700万元,用于支持绵竹市生猪产业恢复发展。按照市政府生猪养殖复产规划,今年绵竹市5家金融机构将重点支持178家规模养殖场和28家大型养殖场,贷款分险机制主要运用“政、银、企、担”贷款形式。“在政策激励下,绵竹市养殖场(户)增养补栏的信心不断增强,生猪基础产能正在持续恢复。”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向迪华说。
近日,在玉泉镇钟长兴养殖场,数台挖掘机正在紧张作业,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切割、焊接钢材,整个施工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看着新建的标准化圈舍一天一个样,钟长兴对未来的养殖发展充满信心。据钟长兴介绍,因为受疫情影响,他的养殖场遭受了一定损失,原有的圈舍已经不能满足标准化养猪需求,新建圈舍迫在眉睫。今年,在绵竹市的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政策支持下,有了政府担保,他顺利从绵竹农商银行贷到200万元。“按照现在的建设进度,预计7月底就能完成建设。”钟长兴说,建成后的新圈舍面积接近5000平方米,给水给料、温控环控等均采取全自动化设备,年出栏生猪可以达到六七千头。
为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保存量、扩增量”目标,绵竹市不断加快生猪养殖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好生猪稳产保供这场硬仗。5月22日,牧原集团德阳市2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暨绵竹市3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开工仪式在广济镇举行,该项目全面运用现代生猪养殖高新科技,采取自主建设、自繁自养模式,全面提升生猪养殖生物安全水平。
“牧原集团绵竹生猪养殖场建设项目是河南牧原集团在四川新建的第一个大型生猪养殖场建设项目,预计第一期工程今年8月份建成投产,出栏育肥猪达10万头。”向迪华表示,该项目全部建设完成后每年出栏育肥猪达30万头,对于推动我市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责任编辑:周慧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