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报道)茫茫青山下,一条条通村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一栋栋安全漂亮的彝家小楼错落有致,一畦畦蔬菜绿意盎然,群众乐享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孩子们在干净、舒适的校园里努力学习......金秋十月,漫步甘洛城乡大地,四川省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脱贫攻坚的一幅幅美丽画卷跃然眼前。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自2016年9月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绵竹紧紧围绕“帮扶方式从输血到造血转变,从资金物资援助到人才智力支持转变,从简单结对帮扶到全面区域结对协作转变”的总体思路,累计选派党政、教育、医疗、农业等各类援彝干部人才共302人(其中,挂职副书记12人,驻村综合帮扶工作队77人),常驻甘洛53个部门、26个乡镇、66个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累计投入资金6038余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719万元,各类社会资金3319万元),实施了住房、道路、产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78个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帮扶项目。全体援彝干部人才在帮助彝区群众战贫斗困的过程中,努力践行“敢想敢干敢担当,创新创业创一流”的新时期绵竹精神,从建机制、找项目、创示范、提成效等方面精准发力,积极开展资料收集整理、移风易俗、安全住房建设、产业发展等一系列工作,助力甘洛县2019年底高质量完成上级评估验收,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用实际行动在甘洛大地上留下了炙热温暖的绵竹印记。
改善基础设施 实现乡村美丽如画
白墙蓝瓦的小别墅民居和一幅幅色彩鲜艳的绵竹年画,一条条平坦整洁的入户道路和门前种上各种蔬菜的“微田园”……如今的甘洛县阿尔乡眉山村已经美成了一幅画。
“大姐,我带来了你要的蔬菜种子。”10月12日下午,绵竹派驻甘洛帮扶干部阿尔乡眉山村第一书记杨祯康带着菠菜、萝卜、莴笋等蔬菜种子来到眉山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村民们在拿到蔬菜种子后,高兴得合不拢嘴,一边不停地说着“卡莎莎”,一边迫不及待地来到门前的“微田园”种起来。
小小“微田园”产生的“大效应”,正悄然改变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习惯。阿木拉合是眉山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最早开始实施“微田园”的村民之一。刚开始的时候她手足无措,绵竹的帮扶干部帮她清理石头、杂草、垃圾,再帮她把地挖出来,撒下各种时令蔬菜种子,让她感动不已。后来,她主动学习技术并积极加入到蔬菜种植的行列,还得到了一个价值几百元的鸡笼以作鼓励。如今,她家的“微田园”里生机勃勃,居住的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走进甘洛县里克乡,两幅结合彝族文化元素的大型绵竹年画格外醒目,一边是“习总书记卡莎莎”,一边是“共产党瓦吉瓦”。在该乡乃托村彝家新寨民居墙上,一组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彝族文化风情为主题的绵竹年画栩栩如生。时代主旋律融入改革创新精神,宣传教化的“能量”也在进一步放大。乃托村党支部书记底热打说,绵竹年画元素结合彝族文化元素上墙不仅是乡村的文化长廊,也是对村民的一种激励和警醒。文化的滋养,让村民学会了感恩。
年画上墙项目是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文化扶贫重要项目之一。项目立足提升村容村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彝族文化风情为主题,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助力当地村民形成文明自觉、文明风尚,从而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努力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生产。
基础设施不断跟进是筑牢脱贫的根基,也是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强有力的硬件支持。据悉,2016年以来,绵竹不断参与完善甘洛本地安全住房保障及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582.483万元,支持彝家新寨住房建设,累计完成住房改造共计217户。实施了一批产业基地围栏、生产道路、通村公路和水利设施项目,完成阿尔乡眉山村、阿嘎乡格古村通村公路建设,阿嘎乡格古村旅游规划,结合“三建四改”和新农村建设,对阿尔乡眉山村、阿嘎乡格古村等实施农村居住环境功能改造项目,通过实施绵竹年画、彝族特色文化上墙和“微田园”建设,打造彝乡幸福美丽新村。
突出产业发展 共建脱贫致富支柱
蓼坪乡清水村曾经是甘洛县的极度贫困村,海拔2100米以上,以前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村民仅仅依靠种植玉米和土豆维持温饱,在绵竹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的协调帮助下,该村积极引进有机蔬菜种植项目,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注入了动力。“在基地里轮流务工的村民大约有120人,村民们每人每天可以获得80元的收入。”振兴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永刚告诉记者,公司依托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并与清水村集体签订了蔬菜基地建设合作协议,随着基地的正式运行,村集体和村民将通过村集体经济收益、村民租地收入、务工收入、村集体分配收入等四项收入获得收益,助力脱贫。
在里克乡乃托村千亩贡椒基地里,栽种一年的花椒树苗长势良好,基地里十余名彝族妇女正在锄草、施肥,来自绵竹的技术管理人员认真查看每一株花椒苗的生长情况。这个曾经世世代代依靠牛、羊、猪养殖和土豆、玉米、荞麦种植生存与发展的产业“后进村”正迸发着蓬勃生机。
2019年4月,在绵竹帮扶力量的协调下,四川坤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来到里克乡乃托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分步实施土地整理、产业路、排洪渠系、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仓储及烘干系统等项目,力争用两年的时间,把这里打造成为甘洛县千亩贡椒的标准化种植基地。
扶贫先要扶智,输血更要造血。在对口帮扶过程中,绵竹把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发展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积极把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经验带到甘洛,帮助彝区百姓利用彝家新寨和山林产业,做好“林文章”,念好“山字经”,发好“旅游财”。2016年以来,绵竹先后帮助甘洛县成功建成了阿尔乡眉山村、且木村、所池村中药材基地3000亩,蓼坪乡清水村、腊梅村高山有机蔬菜基地3000亩,阿嘎乡四赶千村、海棠镇徐家山村年出栏4000头三代生态野猪养殖基地等7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基地,解决村民就业岗位400余个,带动群众和村集体累计增收1500余万元。同时,在蓼坪乡清水村试点发展尔苏藏族文化民宿旅游产业,利用绵竹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助力甘洛县打造新的文化旅游名片。
狠抓民生工程 全面提升百姓福祉
“你要忍着点哦,接下来做的这个理疗项目可能会有点痛。”在甘洛县人民医院康复科,来自绵竹市的援彝医生张锐正为一位彝族群众诊治。“以前甘洛县人民医院没有康复科,做理疗要跑很远的路,现在方便了,我通过理疗,身体的疼痛得到了很大缓解。”在甘洛县人民医院康复科做理疗的患者热吉莫如是说。
医疗服务体系是解决民生的一个重大因素。2016年以来,绵竹把方便彝族群众看病放在重要位置,立志打造带不走的医卫人才队伍,绵甘两地56家医疗机构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选派120名医护人员常驻甘洛支医,两地156名医技护人员签订“师带徒”协议。举办各类培训班19期,培训6000余人次,义诊130余次,惠及群众20000余人。同时,还先后帮助甘洛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中心建立重症监护、肿瘤、康复医学、围产期保健科等重点科室开展新技术12项,定向捐赠价值45万元的乳腺钼靶机和价值50万元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填补了甘洛县在相关领域的空白。
“快乐池塘栽种了,梦想就变成了海洋,鼓的眼睛大嘴巴,同样长的响亮,借我一双小翅膀,就能飞向太阳,我相信奇迹就在身上······”阿尔乡眉山村幼教点大班的孩子阿木土吉正在唱《小跳蛙》,他流利的普通话得益于在幼教点两年来的学习。这所由绵竹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执委和爱心企业共同捐建的阿尔乡眉山村幼儿园已是全县学前教育的示范点。
教育扶贫直指贫困落后的“病根子”,牵住脱贫致富的“牛鼻子”,是解决“人的素质先脱贫”问题、实现长远脱贫和彻底脱贫的关键。2016年以来,绵竹投入专项资金改善提升6所学校、幼教点的办学条件,助力甘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省级评估。绵甘两地64所学校开展结对帮扶,累计选派77名优秀教师赴甘洛支教,组织骨干教师、专家名师开展集中授课和业务培训2000余人次,接收33名学生到绵竹学习。
另外,绵竹还以强化智力帮扶为重要手段,先后组织建筑规划、农牧产业、水产养殖、卫生医疗、年画技艺等相关领域专家和团队赴甘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产业发展思路、技术指导,利用彝族年、年画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合作;累计举办农民夜校绵竹班30期,由帮扶干部和农技专家为帮扶村群众传授种养殖技术、宣传好习惯好风气;先后接收30名甘洛干部到绵竹顶岗锻炼,累计开展各类专业培训20次,受训干部人才2000余人次,受训专业技术人才600余人次,受训群众超过3500余人次;举办专场人才招聘会3次,为甘洛老百姓提供现场招聘、就业创业政策咨询等服务,多渠道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实现就业100余人次。
“在对口帮扶过程中,绵竹全面实施对口帮扶甘洛县全域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促进绵甘两地102个部门(单位)、49个乡镇435个村(社区)、64所学校、59家医疗机构、6家企业、6个社会组织完成全域结对。”绵竹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领队杨成富表示,一条帮扶路,两地心相连。从素不相识到深情依依,这其中不仅有资金项目的支持、人才的帮扶,更多的是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浓浓情怀。今年,绵竹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实脱贫不脱帮扶等要求,安排财政资金729万元,引入社会资金投入300万元以上(含企业投入、个人捐赠等),实施各类项目26个,全力助推甘洛县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责任编辑:周慧力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