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报道)“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志愿服务+群众联动,为棚花村创建文明村镇提供了持久的内生动力。”四川省绵竹市棚花村党支部副书记蒋刚如是说。
近年来,棚花村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围绕“法治、自治、德治”打造文化阵地,开展“治脏、治乱、治违”等专项整治,改善村容村貌;深入挖掘先进,引领文明风尚,提升乡风文明;以党建为引领,产业为支撑,立足于特色产业,引导村民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建乡贤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队等群众自治组织,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子,切实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开展环境整治 提升乡村“颜值”
11月28日,棚花村村民拿着扫帚、背着背篓陆续走出家门,主动清扫周边道路垃圾。“环境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村民胡成跃说,在党员的带动下,大家都积极加入到环境整治行动中来。放眼望去,棚花村仿佛按下了“美颜键”,昔日的“脏乱差”早已变成了如今的“洁净美”。
刚开始搞人居环境整治,村民的热情并不高,村干部磨破了嘴,大家依然我行我素。为此,棚花村通过党员示范,动员村民积极投身到美丽家园建设当中;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强化广大村民的文明意识;建立“户集、村收、镇转运”的农村垃圾集中收运和无害化处理模式,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97%;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划分责任路段,明确保洁责任人、监督责任党员和治理目标,形成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确保村庄人居环境变 “一时美”为“持久美”。
发展特色产业 绽放美丽经济
走进该村民宿“祥泉苑”,老板张祥富正在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他告诉记者,当初听到村上发展民宿,作为党员的他马上和几个兄弟商量,大家一拍即合,筹集了两三百万元修建起集食宿、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民宿综合体。如今,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棚花村共有40余户村民搞起了民宿旅游。
近年来,棚花村党支部通过概念引导、理论疏导、产业推导,积极布局“民宿+文创产业、民宿+乡村旅游、民宿+农业体验”等方式,帮助民宿经营者理清发展思路,做好发展规划;成立“花棚子民宿乡村旅游合作社”,采取统一接待、统一定价、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的“四个统一”运行模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该村紧紧抓住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猕猴桃、梨树、枣树等生态农业,并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建成猕猴桃种植基地3000余亩,其他果树2500余亩,银柳种植500余亩、花卉50余亩。
提高村民素质 弘扬文明新风
走进棚花村德治广场,孝善、崇德等故事传递着文明理念,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沐浴着文明村风。“以往邻里经常为点小事就争得面红耳赤,经过素质提升培训后,干群的心更近了、干劲更足了,幸福指数更高了。”村民王友凤笑着说。
文明村镇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棚花村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开展“最美家庭”“孝老爱亲”和“文明示范户”等先进评选活动,不断树典型,立榜样,促学风;积极建设综合文化院坝,并根据乡风民俗和群众需要,组织开展农民运动会、乡村广场舞、文化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完善农家书屋,配套电子阅览机,拉近了群众与现代科技成果的距离,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力推广“农民夜校微课堂”定制化课程培训,丰富学习内容,通过平台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健康、科技科普等志愿服务。同时,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一栋栋干净整齐的农家小院,一条条干净宽敞的水泥路,一面面寓意深刻的文化墙……如今的棚花村,乡风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令人向往。
责任编辑:周慧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