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刘世彬 报道)四川隆昌是“中国石牌坊之乡”,境内置县史可追溯到唐代,距今已1300多年,2017年实现撤县设市。全市幅员面积794平方公里,辖11个镇、2个街道,总人口78万,其中农业人口56.5万;耕地面积69.17万亩,其中田38.13万亩,土31.04万亩。
隆昌市深入学习贯彻“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内江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决策部署,努力探索丘区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全力建设“稻渔满仓、花果飘香、青山绿水、民富村美”的“中国西部鱼米之乡”。隆昌先后纳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全国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全省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市)、全省首批“鱼米之乡”创建工作整县推进县(市);成功获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市);圆满承办全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提升现场会暨高峰论坛。2020年隆昌市完成农业增加值44.239亿,增速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1%。
坚持优先发展,统筹引领乡村振兴。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下设乡村振兴规划、产业振兴等六个专项工作组,召开农村工作会、乡村振兴专题会等会议30余次,深入学习《关于推进“三农”工作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文件精神,集中研究部署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建立市镇村“三级书记共抓、四套班子齐上”的领导工作体系,确保乡村振兴工作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整合资金要素。成立了隆昌市农业信贷担保工作指导委员会,探索“政担”“政银”等合作模式,建立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形成“政府引、银行融、社会投”的多元投入格局。2020年,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100.39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59%,撬动社会资金5.6亿元。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出台《隆昌市稻渔产业奖励扶持办法》,兑现奖励扶持资金3160.5万元;创新开展稻渔特色农业保险试点,为农户提供75%的保费补贴。2020年,隆昌市乡村振兴财政投入28.63亿元,占县级财政公共支出75.44%。盘活土地资源。深化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意见,积极探索“点状供地”用地模式,2020年,单列用于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占省上下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9.07%。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73个(省级15个)、家庭农场412家(省级15个),规模经营面积达13.5万亩。培育专业人才。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实施“隆昌英才”引进工程,在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4个人才服务站,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涉农高层次人才25名,柔性引进农业专家人才293名。大力实施农村家庭能人、职业农民等培养计划,累计培养农村家庭能人16.94万人、新型职业农民3237人,回引返乡创业农民工1153人。
坚持创新发展,聚力推进现代农业。探索实施“田里稻渔、土里柑桔、坡地生态绿化”立体综合种养模式,推动特色农业立体融合,全力建设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动产业发展特色化。围绕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和内江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牛鼻子”,建成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建成市级现代农(林)业园区4个、县级7个。大力实施35万亩特色农业提升工程,累计发展稻渔14.8万亩,柑桔、木本油料、雷(麻)竹共计18万亩。着力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粮食产量32.83万吨。2020年累计出栏生猪38.03万头。推动产业品牌绿色化。实施“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品牌”计划,出台《隆昌市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隆昌市食用小龙虾养殖技术规程》,纳入四川省稻田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个,认证“三品一标”40个,培育特色品牌18个。推动产业模式融合化。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快建设中国休闲食品之都,培育隆昌市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企业31家。举办“中国•隆昌首届小龙虾美食文化旅游节”,建成国家AAA级乡村旅游景区3个、全国稻虾产业强镇1个、省级稻渔主题公园1个。石燕桥净土村农旅融合发展先进经验被中央2台《经济半小时》播出推广。
坚持协调发展,持续优化公共服务。走好统筹城乡、全域发展之路,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推进教育均衡发展。2020年,投入1.4亿元实施县级教育类重点项目16个,新(改)建校舍7.71万平方米、运动场3.96万平方米。全部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乡镇卫生院以“分片包干”的服务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签订服务协议。普及远程医疗服务,在8个镇中心卫生院建立远程会诊站,有效提高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村(社区)开设健康讲堂,定期开展健康团体活动、健康知识讲座等,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统筹推进“六网”建设。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955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100%,成功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市)。大力实施“一湖一库、三厂六线”骨干工程,投资2.9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10个,铺设供水主管道132公里,城乡供水能力达到7.2万吨/天。规划实施向家坝灌区引水工程、狮子岩水库扩建工程等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30.13万亩,占比43.56%。电、自来水、天然气、光纤、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隆昌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世代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甜城韵味、大千精彩、一域丰沃”的宜居乡村。强化源头防控。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拆除关闭禁养区养殖场134户,拆除关闭非禁养区养殖场24户;全面取缔肥水养鱼和网箱养鱼,解除40座水库承包经营合同。实行“581”补助政策,对农户室内改厕给予50%补助、室外化粪池给予80%补助,村社公厕建设全额补助,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01%。开展污染治理。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30个、总投资20.2亿元。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16个,安装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32台,66.3%行政村生活污水能够有效治理。扎实开展“清河、清渠、清沟、清路、清院”五清行动,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模式,新建垃圾收储中转中心3个,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实施生态修复。全面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隆桥驿森林公园一期建成开放,云峰关森林公园核心区开放。实施大规模绿化隆昌行动,累计完成营造林8.7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5个百分点。
坚持传承发展,实现乡村文化繁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隆昌特色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建好基础设施。建成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和莲峰大剧院等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13个镇(街道)均建有功能齐备、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其中建成省级示范3个。行政村均配置综合文化室、农家书屋、电影放映点等。培育特色文化。探索成立“隆昌石牌坊文化研究院”,深化与国内外高等院校、民间组织的学术交流。“青石雕刻技艺”“土陶大型陶缸制作技艺”等4项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导相关企业传承非遗技艺、践行精品意识,以文化传承引领企业发展。树立文明新风。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平台,常态化推进“六微一评”工作,开展“六微一评”文明实践活动1700余场次,服务群众30余万人次。深入开展“践行十爱•德耀甜城”主题活动和文明细胞创建活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镇2个、省级文明镇村5个。
坚持联动发展,构建共治共建格局。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把方向、谋大局、促改革,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强化基层基础保障。严格保障村级党组织工作、党员教育培训等各类经费,构建村干部“基本工资+绩效考核+生活补助+集体经济发展奖励金”报酬体系,建立“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64个,落实村级活动阵地补助经费5600余万元,村级活动经费3200余万元。加强基层队伍建设。从优秀农民工、致富带头人、复员退伍军人等人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124名,实现村级干部队伍“四升五降”目标,基本形成中青年致富带头人为主体的村干部队伍结构。建立“三选三定”培育体系,累计培养优秀农民工后备力量1024名。探索基层治理路径。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有效融合,健全市、镇、村党组织“三级联动”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推广“一核五治四化”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构建“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建成229个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法律服务与群众“零距离”;积极开展践行德治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向先进看齐、向典型学习,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隆昌市将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建设“中国西部鱼米之乡”,绘就“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社会安、百姓富”的最美乡村画卷,为全省乡村振兴建设贡献隆昌力量。
责任编辑:郝桂锋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