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些地块由于无人耕种,长满杂草,成为无人问津的撂荒地,你看,现在都种上了庄稼,变成了良田。”近日,在四川自贡沿滩区卫坪街曾家桥村的一座小山坡上,我们沿着村党支部书记陈红兵手指的方向看去,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迎风招展,飘来阵阵清香。一些田块的秧田里,绿油油的水稻秧苗长势喜人。
据了解,前些年,在曾家桥村,由于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小孩,缺乏劳动力耕种土地。同时,一些地块山高坡陡、水源紧张、边远偏僻,其种植成本高、生产难度大,人们不愿意种,也慢慢变成了荒地。而现在,通过党员干部的带动示范,群众积极响应,全村90%以上的撂荒土地都重新得到复耕,村民们因地而宜,迎难攻坚,精耕细作,种上了农作物,长出了好庄稼。
说起让这些撂荒土地“重生”的经历,陈红兵说,他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和典型。十年前,陈红兵看到村里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荒山荒坡、荒田荒滩,实在是让他心疼,便自己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其盘活,做好增收文章。先后流转达50余亩,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在荒山荒坡栽花种果,荒田荒土里养鹅养虾。经过努力,现在,不但自己年收入10余万元,还带动10余劳动力就业,并每年为村民提供土地流转费4万余元。下一步,陈红兵还打算在村里的另一座荒山里扩大水果种植规模,力争做到能种尽种,不荒弃每一寸土地。
“土地是我们农民的根,看到有人弃耕丢荒实在是太可惜了。”曾家桥6组村民曾凡玉虽然已年过七旬,但老人与家乡的每一片土地都有非常深厚的感情。3年前,他看到村里三三两两地出现了撂荒现象,就主动去捡了因为缺劳而弃耕的4亩多荒地来种。开始,由于这些地块山高水远,土壤瘦薄,曾凡玉费尽千辛万苦,不惜投劳投资,分别种植了油菜、水稻。一开始产量不高,但老人不离不弃,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年,曾凡玉在撂荒地里获得好收成,增收近4000元。(曾丽 陈启平)
责任编辑:郝桂锋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