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情怀

罗雄林:种田“种”出全国种粮大户

发布时间:2022-03-30 10:54:1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通讯员李社庆)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耕繁忙。此时正是湘东南地区春耕的关键时节。雄林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全自动粮食烘干设备、无人机、插秧机等现代化农机装备“整装待发”,为春耕生产准备的肥料堆放得整整齐齐,2000多亩连片早稻田里,农机正加紧作业。高标准农田里种水稻、山坡上旱地栽果树、屋前屋后发展其它经济作物……春天里的雄林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呈现一派繁忙、产业兴旺的景象。

雄林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雄林,从以往的早起晚归,肩挑背驮到如今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播种、插秧,无人机杀虫、数字技能的掌控,让这个从供销系统下岗职工的“田把式”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

上世纪90年代,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大多数农民“洗脚上田”务工去了,罗雄林看着成片的良田变成无耕作、无人管理的荒地,他动起了承包土地种植水稻的念头。于是他放弃经营多年的五家药店,毅然回到家乡。

灵官所殿镇思裕村是罗雄林的家乡,这一带的水田曾是当地出了名的“夜干田”:由于含沙量高、田地相对分散,头一天晚上完成灌溉第二天早上水就全部流失了。面对翻耕成本过高造成的抛荒,人们束手无策。

2010年初,罗雄林承包下来500亩水田,花大力气将其全部“联通”并完成土地平整,实现了统一灌溉管理。同时,他通过在秋冬种大豆,以大豆秆作为绿肥,彻底解决了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

问题解决后,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由于农业机械缺少,育秧、插种都得用人工完成。没有烘干机,收割下来的粮食要运到离基地7、8里的地方晒干,罗雄林便带着全家和临雇工人,从早上5点忙到凌晨1点是常有的事。

积累“种粮经”

问起种粮秘诀,罗雄林坦言:良种、绿色、科学是田里“生金”的三件“法宝”。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是增产的基础。为推广优质品种,合作社全程采用耕、种、收、防综合机械化,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

绿色种植,打造品牌,是提质增收的关键。罗雄林意识到单纯种植单季稻效益太低时,他又立即调整种植结构,开始种植双季稻。与此同时,还不断引进新的品种。

因种植双季稻面积广、成效好,2014年底,罗雄林不仅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还受到中央领导汪洋的接见。

尝到甜头后,罗雄林决心再扩大生产规模,并利用现有机械为周边农户搞社会化服务。

2014年1月,邵东雄林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罗雄林的积极筹备下成立。这期间,他和合作社的社员们一道,流转土地至2000余亩并扩种双季稻,承包了万余亩稻田的统防统治,实现了谷种浸种,育秧工厂化建设,农业合作社已初具规模。

实现农业机械化如虎添翼

农业装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规模扩大了,要壮大发展生产,完全靠人力蛮干是不行的。在罗雄看来,农业机械更新迭代非常快,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是大势所趋。

2010年至今,在农机社会化服务“百千万工程”的支持下,罗雄林投入700多万元购置了旋耕机、插秧机到收割机、植保机等全套设备。2017年8月,罗雄林又投资3.2万元购回一台精量同步施肥机械。

“这台机器通过计算机控制可实现精确施肥,将进一步促进降本增效,减少农业污染。”在存放机械的车间里,指着这台精量同步施肥机械,罗雄林兴奋地说。

有了这些机器,罗雄林的合作社如虎添翼。近几年,利用这些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合作社不仅自己方便了,还为周边的农户近10000亩农田提供从种植到加工全程农事服务。

从原始耕种,到全程机械化和专业化防治服务。罗雄林带动了百亩以上种植大户3户,完成了灵官殿镇石株桥片区水稻种植面积恢复4000亩以上,平均亩产量中稻达650公斤、双季稻达850公斤。

经过几年苦心经营,目前,公司共流土地2000余亩,年产粮1000余吨,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公司生产的主打产品“中湘贡梨”通过了国家的绿色认证,产品销售周边的省市。同时,还带动周边农户超过300户,给当地农民户均增收 500元左右。

罗雄林取得了成效,收获了成功。但他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开始思考如何突破水稻种植的增收瓶颈,在土地上获得更大的效益。

科学种田 越种越“甜”

不同于一般只知埋头耕田种粮的农民,罗雄林做事时总是带着思变,即使是面对着这同一方土地,他也并不是故步自封,依旧固守老一套的做法。而是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走创新型的农业道路。

从“靠天收”到“智慧”种田,随着农业机械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运用,智慧农业日益成为罗雄林的“金扁担”。

罗雄林从最初流转500亩土地到现在的2000多亩的企业,深知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罗雄林平时就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

不怕吃苦的他每天在地里摸爬滚打,从春播、夏管到秋收,每个环节他都亲自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挥指导。尤其是在科技种植上,更是废寝忘食,再忙都要坚持查阅资料、看看土壤结构,测土配方施肥,再累都要做好一天的工作记录。

几年的时间,便掌握了精细的农业科技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走上了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的农业致富之路。

“智慧农业让种田省时省力,通过数据分析,不用下地就知道哪块田要用多少肥,准得很!”罗雄林笑着说。据罗雄林介绍,利用数字化和机械化,每亩水稻的种植成本至少节省了50元。

为适应当今的“智慧”农业和水稻种植技术,罗雄林奔波于全国各地,参观考察学习新的技术,并聘请高级农级农业专家技术人员,研究制订合作社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

罗雄林不仅自己努力汲取“养料”,而且不忘给农户们“充电”,今年春耕前夕,他又着手准备办技术辅导班,聘请市里农业部门的专家授课,让当地农户进一步提高种粮效益。

“乡村要振兴,咱不能站在田里晒太阳。”提起乡村产业发展,58岁的罗雄林眼睛发亮、快人快语:“我们合作社以“村里+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在产业发展上加快向产、供、销全产业链渗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今年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

罗雄林走出了一条别人不敢走的,在这当中,有丰产半收的喜悦,也有损失惨重的遭遇。然而,他用多年来的坚持和汗水换来了一个个荣誉:2014年“全国种粮大户”、2015年光荣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六次代表大会”,同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以及省、市各级颁给的荣誉。

有了全国种粮大户这块“金字招牌”,罗雄林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要带动更多农户实现科学化种田,减少土地抛荒,“将种田变成一种职业”蜕变成真正的“职业农民”。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艰辛的创业历程,使罗雄林变得更加成熟和老练;成功的收获,使当地老百姓得到了实惠,面对纷沓而至的荣誉,罗雄林总是那么淡定,而且默默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所热爱的事业中。

责任编辑:郭远乐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