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腾讯微保’的工作人员,您的保险合同即将到期,到期后每月将收取2000元人民币保费……”近日,洪雅居民李女士(化名)被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所迷惑,最终损失了11万余元。
12月21日13时许,受害人李女士正在家中休息,突然接到一个归属地显示为捷克的电话。电话那头,一个操着普通话的声音自称是“腾讯微保”的工作人员,告知李女士她曾在该平台签署了一份保险合同,且该合同即将到期,到期后将每月收取2000元人民币的保费,一年下来就是24000元。李女士一听,顿时慌了神,因为她从未在“腾讯微保”购买过任何保险。
诈骗分子见状,立即趁虚而入,表示可以帮助李女士取消这份合同,但需要她在手机上进行一些操作。李女士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麻烦”,便按照对方的指示,使用手机浏览器输入了一串IP地址。页面跳转后,出现了一个看似正规的“腾讯微保”界面,上面还显示着李女士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手机号码以及合同内容。这一切都让李女士信以为真。
接下来,诈骗分子开始引导李女士下载了一个名为“即时服务”的APP,并让她进入了一个所谓的“房间”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对方要求李女士开启屏幕共享功能,以便“远程指导”她操作。李女士没有多想,便按照要求进行了设置。
随后,诈骗分子又诱导李女士下载了手机银行的APP,并在各种网贷平台上进行操作。他们先后使用了三个捷克号码与李女士通话,每次接电话的人都不同,有男有女,但都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对方的不断诱导下,李女士逐渐失去了警惕,开始按照对方的指示进行贷款、转账和消费。
不知不觉间,李女士已经陆续使用自己的银行卡贷款、转出共计11万余元。直到晚上10时许,洪雅县公安局的民警联系上她,她才恍然大悟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原来,民警从晚上7时许就开始不断尝试联系李女士,但她的手机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
后来,李女士和民警一起返回派出所。在民警的帮助下,她才发现自己的手机号码不知何时被诈骗分子设置成了呼叫转移状态。这意味着,在这段时间里,所有打给她的电话都被转接到了诈骗分子的手机上,导致她无法接听到任何预警电话。
目前,案件正在紧锣密鼓侦办中。
在此,洪雅公安提醒,近期诈骗分子正利用该手段针对洪雅居民开展诈骗,广大居民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陌生人的电话和信息,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或下载陌生APP。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及时与家人或警方联系确认。只有增强防骗意识,才能有效避免上当受骗。
责任编辑:刘世彬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