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贻光与他自己的画作
中国报道讯(温飞宇 范芯 报道)日前,记者与仁化县董塘镇南湖村委妇女主任谭毓红再一次走进了南湖村,走进了村民周贻光家里。
新建的楼房,装修的很漂亮,进入客厅最吸引人的是墙上挂的两幅国画,还有那电视墙前的一套唱K的专业影响。
初到院门时,两个可爱的小女孩子迎接了我们,给我们开门后,两只小蝴蝶样就跑跳着去房里喊大人出来。周贻光的老婆下楼与我们打招呼,热情地给我们倒茶。朴实的移民,没有太多的套话,只是用善美的微笑和实在的行动让情感流露。
周贻光随后也走下了楼,这位高高大大的中年男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有些不善言谈。
记者对他们夫妻说:“不用紧张,只是朋友样聊聊天,有什么说什么就好。”
夫妻两个人安静地坐下,我们开始有一句无一句的聊天。
周贻光,1970年出生,从上小学时就开始喜欢画画。那时,爱上画画的他,就好象春草遇见了春雨,饥渴且饱受滋润。从画素描开始,在一笔一画的勾勒里,他让所有地情感都有了安放。
周贻光说:“每当自己画画时,都是坚信美好的感觉带着灵魂的香气在画纸上开出一朵朵云霞样的花儿。每一种色彩,每一笔线条,都跳舞般在眼前温暖着属于他的时光。”
记者问周贻光:“现在你家里还有多少画啊?”
周贻光说:“以前画的画都卖的差不多了,现在就剩下两幅了,一幅在楼上,一幅有些破损在旧房子里。”
在周贻光夫妻的带领下,记者在楼上看到了一幅秋天风景的油画。这是一幅写实风景油画,秋天的叶子用炫美色彩呼唤着天空与海水,说不上多惊艳,但却给人以静好的感觉。
周贻光说:“风景油画按类别可分为:写实风景油画、印象风景油画、抽象风景油画、古典风景油画、现代风景油画、欧美风景油画、俄罗斯风景油画、荷兰风景油画、地中海风景油画、托马斯风景油画、森林风景油画、高山流水风景油画、田园风光风景油画、桂林山水风景油画、白桦树林风景油画等,每一处的名胜古迹在画家的眼里和画板上都创作源泉。”
记者问周贻光:“你喜欢的是哪种油画?油画的创作手法一般有哪几种?”
周贻光说:“我喜欢写实风景油画,虽然是把现实风景一笔一划呈现在画中,但同一处风景,在不同人眼里画出的感觉是不同的。油画的创作方法,无外乎就是:挫、拍、揉、线、扫、跺。挫若书法的逆锋行笔,苍劲结实,笔尖与笔根蘸取颜色的差异、按笔的轻重缓急,还有方向的不同让画面产生出多种变化和趣味;拍是用宽的油画笔或扇形笔蘸色后拍在画面上,使起伏肌理,既不过于张扬,又不致过于单调,还可以让先前画过的太过强烈的笔触或色彩有适当的缓和。揉是指把画面上两种或几种不同的颜色用笔直接相互揉合的方法,自然混合的颜色就有了微妙的明暗对比;线是指用笔勾画的线条,油画勾线一般用软毫的尖头线,可根据画的不同的风格,圆头、校形和旧的扁笔也可勾画出类似书强中锋般的浑厚线条;扫常用来衔接两个邻接的色块,使两种颜色的相遇不生硬,产生合二为一的自然效果;跺指用硬的猪鬃画笔蘸色后以笔的头部垂直地将颜料跺在画面上,油画创作一般不常用跺,只在局部需要特殊肌理的时候才用跺来强调与表达。”
记者问周贻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油画经历了这么长时期的发展,最大的变化什么?
周贻光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赋予了我们独特的民族特色,西方的油画从意大利人利玛窦传入中国那一天起,这种西方艺术就在我们鲜明民族特色的熏染下,及中国油画创作者独特的审美与认知能力无意识的渗入下,油画艺术中就融合了我们民族的元素与理念,从而让油画作品有了多元化的欣赏价值。”
记者问周贻光:“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人早已有了深入的研究,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为了实现天地人的和谐发展。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产物,大自然中最优秀的一个物种,人类存在的感觉、思维、道德修养是高于其他物种的。所以,人一步步通过自己的智慧及群体的力量在改造自然。古时人以为‘天地成物一体、外师造化、中的心源’等,于是,人通过用心来造化,用外形来取物,用形来传神,以此促进传统的绘画艺术摆脱客观事物的束缚,把客体客观而真实地转为真实的绘画主体,使得创作者在审美理念中有一个质的飞跃,在写神的基础上,达到畅神的目标。同时,实现了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对于我国当代油画艺术,为了凸显我们的传统文化,你认为需要实现油画民族化具体该怎样去做。”
周贻光说:“从国人发现西方油画艺术之美时,在时间的轮续里,油画艺术在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从而延伸出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油画作品与油画创作理念。一代代油画的创者也从一个个历史时期的作品中反思到现在的艺术时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现了油画民族化的理念,对于直观体现中华民族内在精神、文化、内涵之美,我国一代代画家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现代中国油画,已经不再模仿西方油画的技巧,而是有了自己的民族风格于其中。我个人觉得油画民族化呈现,需要由模式单一向多元化模式发民展,在个性鲜明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潜心借鉴欧洲油画艺术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艺术特色。同时,也因创作者所处的地域不同,融入个人思想的同时也使地域特色得以呈现。如我生在长在仁化,就得让大丹霞的个性之美在油画作品中生根,同时,我又是新丰江移民,我也会让移民文化融入油画作品,从而让油画的面貌得以改变与提升,也有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色。这样的油画作品生命力更强,灵魂也更活跃。”
记者问周贻光:“你读完高中就进入了冶炼厂做工人,没有实现进入美院学习的愿望,如今,生活稳定了,是不是会重拾心愿开始自己新的人生呢?”
周贻光说:“那时广东美术学院在仁化办了一个培训班,我天天努力去培训班学习。高考时,也以优异的成绩高上了广东美术学院。可家庭条件不好,我只能放弃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安心地做工人。如今,人到中年。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允许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我的理想上了。我会重拾画笔,重拾理想。不为成名成家,只为自己想画画的初心。”
记者望着周贻光跑来跑去的小女儿,问他们夫妻:“你女儿几岁?”
周贻光慈爱地看着女儿说:“女儿是二胎生的,四岁,大的是儿子,上小学四年了。”
记者对他们夫妻说:“一儿一女是就好,你们一家多幸福啊!相信你开始新的画画之时,也是给儿女一个良好艺术环境熏陶的开始,不用特意让他们去学,你画着画着,潜移默化中孩子多少都会受影响的。”
周贻光认同地点头称是,同时,他说:“我不强求儿子女儿学画画,只希望他们在一个良好的环境,有爱的家庭氛围里健康快乐地长大。”
记者望着他们家厅里的那两幅国画说:“这两幅国画也是你画的?”
周贻光说:“不是,是我在广州买的。当时两个广东美院的学生在卖画,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了。”
记者对周贻光说:“你看着那两个学生在卖画时,是不是也想起了曾经的自己?”
周贻光默默地点了点头:“买画,是想给他们一种认可和肯定,这样他们会更努力学习,也会对未来更有信心与激情。”
蓦然,想起曾经看过画家艾轩的画展,记者对周贻光说:“我喜欢艾轩的画,特别是他西藏系列油画,他把中国人细腻的情感融入到油画中,那一层层的色彩堆积出来的都是情感,驻足于画前的人,被他那丰沛的情感撞击地泪流满面。且他的中国元素在油画里很和谐,给人本该就是那样的感觉。”
周贻光说:“对啊,艾轩的绘画语言沉着里带着精致,他把粗俗的生活往雅里面精心安排,着意推敲。轮廓线的分明,外轮廓的大效果,和由此形成的空间分割,轮廓内的微妙关系,质地感、色调的变化等这都使人迷恋和陶醉。但他处理得很谨慎,也很有分寸,既保有来自生活的感受,又赋予理性的秩序。当然,他尽量避免“做”的痕迹。运用的都是点到为止的含蓄手法,似弦上之箭,引而不发,其征服力和感染力却极为强烈。这种源于创作技术,又脱离创作技术的油画是至臻之美。”
记者对周贻光说:“画油不是色彩的堆积,也不是冰冷的艺术,是有灵魂有温度的,更是人情感的寄托。你的画笔,会让你中年以后的日子更加有温度,更加阳光。”
周贻光说:“是的,画画会让我的生命更加丰满而有意义,我会用色彩之香温暖生命。”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记者与周贻光夫妻告别时,阳光透过云层不强烈,也不阴郁。
责任编辑:孔梓青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