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发博士后出站证书
中国报道讯(黄磊刚 报道 通讯员:罗瑞娴 郭润绿)近日,广州南沙资讯科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9年专家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年会在南沙举行。记者从年会上获悉,2018年该工作站迎来10名博士后入站,发表论文44篇,这两个数据均刷新历史新高。该工作站去年还建设全国首个博士后科技创新公共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为粤港澳大湾区内高端智力元素流动,解决科创和产业发展问题提供良好平台。2009年创立以来,该工作站共招收博士后60名,博士后累计承担科技创新项目近200项,产生经济效益约50亿元。
去年引入首位外籍博士后
记者了解到,2018年工作站招收博士后人数创历年新高。全年共引进10名博士后,他们都是毕业于海内外一流高校或科研机构,其中有6名获得境外高校博士学位。这10位博士后已经进入南沙区内企业、科研机构开展10项与产业密切结合的科研项目,涉及领域包括材料科学、控制科学、农业、生物医学、物理学、机械工程等。
去年入站的博士后中,有工作站成立以来引入的首位外籍博士后,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毕业的马来西亚人HONG Yaying,她将在南沙研究“基于智能阻尼材料的应用研究”。从中山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金子灵则将进行珠江华侨农场史志编纂与研究。
2018年在站博士后的科研成果也创历年新高。全年共发表论文44篇,其中被SCI、EI、SSCI等检索系统收录的有43篇;专利受理授权共28件,其中发明专利16件,实用新型专利9件,国际专利3件;申获(含进行中)的省部级及以上项目9项。在技术应用推广和产业化方面,博士后项目创造的经济效益达5亿元。
据介绍,自2009年以来该工作站招收博士后60名,他们开展的科研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在站期间发表论文166篇,其中被SCI、EI、SSCI等检索系统收录135篇,占论文总数的81.3%;专利受理授权数218件,其中发明专利达142件,占专利总数的65.1%;参加省部级及以上项目近70项。博士后在实现科研突破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创造就业机会,还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例如,马宝光博士2016年进站后到南沙企业奥翼电子研究“柔性电子纸微胶囊显示材料的开发和优化”项目,2017年该企业销售额年增长率达37.7%。
推动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
2017年以来,工作站联合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等南沙区多元创新实体,筹建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和南沙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融合和区域科技合作,不断探索博士后创新服务模式。
2019年1月22日,工作站获得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文——《关于同意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的复函》,被定位为全国首个博士后科技创新公共研究中心,作为省、市、区共建的博士后创新创业平台,为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创业探索可推广复制的经验。
中心成立后,工作站积极探索“四梁八柱”的创新模式,建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有机融合创新机制。据介绍,工作站近期组织了10个博士后团队进行培训,准备参加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2019年广东省“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为博士后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和支持。
目前,该工作站已有若干项目实现协同创新。该站两名博士后唐昕和HONG Yaying各自依托香港科技大学温维佳教授和高平教授团队,HONG Yaying的课题主要对智能阻尼材料器件中的巨电流变液的具体应用研究,属于硬件开发;唐昕的课题主要对智能阻尼器材及其控制系统、算法的研发,属于软件开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主持会议并提出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在会上指出,工作站注重博士后科研项目与产业的密切结合,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非常到位,未来借助大湾区的潮流将取得更好的成绩;希望工作站继续保持高质量的博士后人才招收与培养,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潮流中,为南沙科技创新增添生力军。
广州南沙资讯科技园有限公司副董事霍震宇则认为,工作站立足于南沙,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境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成立国内第一个“博士后科技创新公共研究中心”,希望工作站能够加强和境外专家的联系,招收更多的境外博士后,顺应大湾区的时代潮流,不断地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孔梓青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