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军人退伍不褪色 一路风采美名扬

发布时间:2019-12-04 09:35:0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报道)他,有爱岗敬业、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他,有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他,有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他,有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情怀...... 他,就是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四川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优秀退役军人——易中华。

易中华,男,汉族,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人,1977年11月生,1996年12月入伍,199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12月退伍。在部队服役的3年间,他先后担任连队通信员、文书,司令部打字员、保密员,代理军务参谋等职。荣立“三等功”2次、团优秀士兵3次,并获得团优秀共产党员、“遵纪守法标兵”、团微机操作“打字能手”称号及团演讲比赛第一名。

退伍后,易中华被安置到大竹县石河中学工作,担任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勤奋学习,他获得了本科学历并评为中学二级教师。由于工作能力突出、积极进取,他先后担任大竹县石河中学党支部委员、校团委书记、招生办公室主任。2018年9月,他上派至大竹县教科局办公室工作,同时担任大竹县教育服务中心负责人和大竹县教育系统退役军人党支部书记等职位。他还是共青团大竹县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大竹县监察局第二届特邀监察员,达州市国防教育讲师团讲师,多次当选为市、县团代会代表。

易中华退伍后不忘军人本色,积极进取,练就过人本领,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先后被省、市、县人民政府表彰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获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贡献奖、达州市“道德模范”、大竹县“最美人民教师”、大竹县第十二届“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育桃李

易中华的父亲是一位教师,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从小就萌生了做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2000年,他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在上好课的同时,还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贫困学生、“留守学生”“双差生”等特殊群体交心谈心,为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慢慢地,学生们都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亲切地称他为“知心大哥”。

2009年,他不慎摔伤,造成右脚胫骨粉碎性骨折。住院治疗期间,他仍不忘工作,时常打电话给学校老师和学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安排学校共青团的日常工作。十几天后,他脚上夹着钢板,拄着双拐,重返学校工作。2012年,他的右脚再次髌骨破裂、半月板损伤、胫骨平台内侧粉碎性骨折以及脚经断裂。在重庆大坪医院住院期间,他放不下学生、放不下学校的工作,时时用电话安排工作,落实上级组织和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出院后,他手术的伤口尚未拆线,脚上打着石膏和嵌带,仍然坚持参加了共青团达州市委第三次代表大会。随后他又带伤上班,组织举办了石河中学首届中学生艺术节和“五四”文艺汇演,带领学校舞蹈队参加了大竹县纪念“五四”运动文艺汇报演出和省、市、县中学生艺术节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是一位把工作放在首位的好老师。”提起易中华,认识他的人都赞不绝口。

务实肯干,开拓进取创佳绩

易中华所在的大竹县石河中学是一所农村高完中,由于当地外出务工人员极多,学校留守学生高达1500多名。作为学校的团委书记,他一直心系留守学生。2013年,他在学校筹建了达州市“示范性留守学生之家”,并建立了达州市首个“留守学生亲情视频聊天室”和“留守学生书画工作室”,让留守学生拥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园。同时,他还经常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干部和青年志愿者们到街道、社区、敬老院、空巢老人家开展志愿者服务,将学校共青团的作用延伸到社会。

2007年,他担任校团委书记以来,先后创立了学生社团组织21个。各社团组织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学校团委也先后被团省委授予“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被团市委授予“达州市五四红旗团委”“达州市十八岁成人仪式教育先进单位”“达州市青年志愿者行动先进组织” 等称号;被团县委授予大竹县青年文明号,连续8年表彰为“先进集体”。他特别注重团员青年的思想引导,鼓励他们要自立自强,与病魔顽强抗争14年的16岁女孩王奚汝、在省残运会中获三块金牌的小女孩蒋金杉,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最美中学生”。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全国、省、市、县“优秀共青团干部”。

扶危济困,倾情帮助贫困生

易中华始终保持军人本色,践行军人作风,全心全意帮助他人。日常工作中,他发现有不少学生由于家庭贫困,经常缴不上学费、拿不出生活费。他便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帮助贫困孩子。截至目前,他一共帮助了16名贫困学生,资助金额近万元。

2008年,在他的奔波下,石河中学建立起“贫困留守学生救助基金”,专门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近年来,该“贫困留守学生救助基金”筹得资金30万元,帮助380余名贫困学子顺利上学。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时,易中华在组织全校师生捐款的同时,还组建了一支“灾区筹资服务队”,联合民政部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宣传和募捐活动,为灾区人民筹得数十万元善款。

2014年9月13日,大竹县境内遭受强降雨天气袭击,山洪冲毁村民房屋,正在家中睡觉的双拱镇建设村2组的石河中学学生易楠与母亲被埋入坍塌的房屋中。当搜救抢修队伍从瓦砾中刨出了受轻伤的易楠时,他的母亲已遇难。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原本性格开朗的易楠变得沉默寡言,精神抑郁。为了帮助易楠走出阴霾,易中华经常去家访,给他送去生活用品,同他亲切交谈。他还倡议全校师生为易楠一家募捐,共筹集到2.6万余元的善款。在全校师生的关心帮助下,易楠的心结终于打开了,重新找回了学习和生活的动力。

见义勇为,抢险救人美名传

2011年12月30日,在国道210大竹县月华乡至东柳乡路途中,一辆中巴车为避让急速超车的小车,不得不紧急制动刹车,侧翻在路旁的菜地里,油箱被挤压破裂导致汽油泄漏,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车上25名乘客们命悬一线。

“停车!快停车!”正途经此地的易中华发现了路旁的异常,他一边叫同行的人叫救护车,一边冲下车,来到中巴车旁。透过挡风玻璃,他发现车内大部分乘客都受了伤,有的乘客眼部、耳部、头部及手脚等部位多处受伤,流血不止,中巴车驾驶员也被卡在里面无法动弹。他突然见到车旁有液体在向外渗透,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中巴车油箱被挤裂了,一股汽油迅速外泄。他意识到,损坏的油箱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如果不及时将车内的被困人员转移出来,后果不堪设想。易中华赶紧来到驾驶位前方,询问驾驶员该如何帮助人们脱困,驾驶员朝着挡风玻璃比划了一下,示意砸窗救人。可是,挡风玻璃太坚固了,他急得满头大汗,无奈的他甚至直接用脚对着车窗一阵狂踢。此时,附近一村民见到他奋不顾身救人,也迅速跑回家里扛了一把二锤前来支援。易中华夺过二锤,又是一阵猛砸,挡风玻璃终于碎了,打开了救援乘客的生命之门。他不顾个人安危,钻进了车内,或拖或扶或背将受伤严重且无法动弹的乘客一个一个救了出来。很快,他的身上出现了几处血痕,他以为这是伤者的血,当他救出最后一个人后感觉到自己身上几处地方隐隐作痛,才知道竟是自己的手脚被玻璃割伤了。就这样,十几分钟后,25名受伤的司乘人员均被安全救出中巴车。有人见他手脚被玻璃割伤,鲜血直流,衣裤被划破,浑身沾满泥污,问他叫什么名字时,他平静地回答到:“好心人!”然后匆忙地赶回学校上班。

一个平凡的人,却拥有伟大的灵魂!为了一群陌生人,危难当头,展现了军人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他的英勇事迹被四川省电视台、达州市电视台、《四川日报》《教育导报》《华西都市报》《达州日报》等多家媒体网站宣传报道。他的美名在巴渠大地广为传扬。

他,是一个爱岗敬业、甘为人梯的人民教师;他,是一位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共青团干部;他,是一个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爱心人士;他,是一名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退役军人。这就是易中华,参军入伍,屡立功绩,频获嘉奖!退役地方,一路风采,美名传扬!

责任编辑:郝桂锋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