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自贡市沿滩区光辉村的脱贫致富之路

发布时间:2020-09-15 17:52:28 推广 来源:自贡网

光辉村名片:沿滩区兴隆镇光辉村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南部,全村幅员面积7.9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1201户、4010人,其中,党员86人,贫困户148户、430人。2014年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2017年退出贫困村。

道路畅通,产业兴盛,村民奔康……光辉村曾是兴隆镇唯一的贫困村,在短短3年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不仅脱贫,日子还过得红红火火。9月10日,记者走进光辉村,解密了这个村的“幸福密码”。

踏上康庄大道

从一条毛基路变成今天的水泥路,在实现蜕变的同时,也铺就了光辉村发展的“小康路”。

“过去,光辉村只有一条毛基路,下雨后半个月不能通车。”光辉村党总支副书记张莉萍说,交通极为不便,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在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后,兴隆镇党委、政府为光辉村量身定制了扶贫脱困规划,新修了水泥公路、硬化组道、建设生产便道,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今年,还将27公里长的村道统一拓宽到3.5米,平整的水泥路从村头向四周延伸,如同白色的玉带萦绕在田野间,蜿蜒至家家户户,小轿车在路上欢快穿行。

在8组门前,记者遇到了正在打捞小鱼苗的肖世海夫妇,他们家的两层小楼就坐落在村道边。“以前这条路还是土路,天晴的时候坑坑洼洼一身灰,下雨天全是泥巴凼凼,走到镇上赶场要花1个多小时。”肖世海说,现在路修好了,出门方便多了,农副产品便于运输,村里不少人都干起了种植养殖业。“女婿、侄儿都买了小轿车,现在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我自己也建起了池塘准备发展水产养殖。”

公路通,产业兴。如今,进得来、行得通、走得畅,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连通了乡镇、村组,不仅极大地方便群众出行,更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幸福路”。

13组的王学艳一家是当地有名的养猪大户,从最初饲养几头猪发展到现在近100头。

“刚开始养猪的时候,村里的道路全是泥巴路,又烂又窄,饲料都无法运进来。司机将货车小心翼翼地开到稍微宽一点的地方卸货,然后全靠人工一点点地扛回家。” 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王学艳记忆犹新。

而今,整条路硬化后又平又直,进出运输都方便,各项成本减了不少,收益随之提升。去年,王学艳仅养殖生猪销售额就达30余万元。

“现在,我的干劲更足了,明年准备再扩大点规模,然后带动周边的村民一起养猪,把养殖技术传授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找钱发财。”谈及未来的规划,王学艳一脸幸福。

张莉萍介绍,光辉村道路打通后,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搞起了种植养殖业,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在产业带动下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过上小康日子

1组基围虾养殖基地,老板田永和、工人蔡付林正在池塘里捕捞最后一批尾虾。“今年的收益不错,第一批8000多斤全部销售一空。” 田永和说,他每天都会接到客户电话,问还有货没有。

今年2月以来,田永和在光辉村流转土地,投资200多万元,建了19口虾池,利用自贡特有的卤水资源养起了基围虾,并带动了周边10多名村民在基地就业。

田永和在福建打拼20多年,挣下了一份丰厚的家产,其中包括一间规模较大的工厂和一家盈利情况良好的酒店。由于工厂和酒店分别有家人打理,成天混迹于酒桌的田永和不想得过且过,便心生创新业的念头。几经考虑后,将目标定在了淡水养殖基围虾。

田永和解释,淡水养殖的基围虾和海水养殖的基围虾相比,口感更好、存活时间更长,市场广阔,不愁销路。他表示,项目最终选择在光辉村,是看中了光辉村的天然环境、地理优势以及成片的产业基础。

春节期间,田永和只身一人来到自贡,注册成立了绿润农村有限公司,和当地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2月下旬动工兴建虾池,5月投入第一批虾苗,8月中旬第一批成虾上市。

由于淡水养虾的特殊性,田永和曾遭遇过一夜之间25万尾小虾全部被“洗白”的惨痛经历,但他没有气馁,不断总结经验,亲力亲为。最终,他不但将虾养成功了,还养出了精品——部分虾体长20公分,单只体重达到了50克,市场价为普通基围虾两倍。

妻子从福建赶来,看到原来白白胖胖的丈夫,变成了黑不溜秋、浑身泥水的“老田”时,心疼得流下眼泪。但田永和本人却不以为然并乐在其中,目前他正着手对19口虾池进行全面改造,远期目标是把规模扩大到目前的10倍,然后将养殖技术免费传授给更多想养虾的人。

被田永和称为“九叔”的光辉村1组村民蔡付林已年近七旬,是基围虾养殖基地10多名工人中的一员。“我要回去掰包谷或家中有事就给老田说一声,他有事一个电话我就来了。”蔡付林的家距离基地约200米,以前在工地上干些零活,后来年纪大了干不动了,没想到回到村里还找了份“好差事”。

蔡付林口中的“好”是每个月能拿到三四千元工资。“不用车费,也不用在外面吃饭,每个月能省下不少钱呢!” 蔡付林对这份工作很满意。他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还有个病人,每个月的药费不少。

“村道修建起来后,产业也跟着兴起来。” 张莉萍说,如今种养殖业在光辉村已是全面开花,产业链得到了进一步延伸,除了田永和的基围虾养殖基地外,还有占地超过100亩的牛蛙养殖基地、300多亩柑橘种植基地、年出栏1.2万公斤的黑斑蛙养殖基地、年出栏2000头的生猪养殖基地……带动当地近百人在家门口就业。

如今,塔罗科血橙等品种的柑橘已全部挂果,预计明年春节上市。届时,将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享受市民生活

光辉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环境清幽、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家家户户门前都自带一个小花园或者菜园。

临近中午,年过六旬的何新礼在鱼塘忙完后,来到自家门前的菜园,采摘了几根丝瓜,就钻进了厨房。“自己种的,没有打药,中午炒一盘白油丝瓜下饭,巴适得很。”

何新礼的家是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一楼一底,收拾得井井有条。“新家还是要有新家的样子,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到处乱堆乱放,所有东西都必须摆放整齐。” 何新礼笑着说。

在家务农一辈子,何新礼做梦也没有想到还能住进“城市房”。他过上安逸的生活,得益于易地搬迁扶贫好政策。

9年前,何新礼在帮人务工时,不慎从几米高的坡坎上摔下,致使右小腿骨折、大腿骨破裂,让本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她妻子疾病缠身,每个月都要花去好几百元的医药费,一家人就靠低保金维持生活。家里的房子也年久失修,成了危房。2014年,何新礼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年初,光辉村16户贫困户、40人全部搬进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何新礼一家4口也搬进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豪宅”。客厅简朴整洁,厨房干净明亮,房前的小菜园生机盎然,种上了丝瓜、黄瓜、茄子等蔬菜,管护得好,长势喜人。

“以前房子又破又烂,还是土灶和旱厕。现在好了,政府出钱,搬进了新家,水电气样样齐全,到处都亮堂堂的。”说起现在的生活,何新礼满脸喜悦,“附近还有文体健身广场,白天上班,晚上锻炼身体,和城市人的生活没得两样。”

如今,何新礼还在家门口找了一份工作,帮一名养殖户养鱼和牛蛙,一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虽然现在我不能挑抬重物,但是干点这种轻松的活路完全不成问题。”何新礼笑说着说,“正是有了国家的好政策,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记者手记:一条路,改变了一个村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光辉村的变化,从一条道路开始。从村头延伸到一每家每户,全长27公里。

这条路,改变了光辉村的命运:柑橘种植园、蔬菜种植园、黑斑蛙养殖基地、基围虾养殖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等各种产业接踵而至,带动了全村人民脱贫奔康。村民们记忆中贫穷落后的光辉村,已一去不返,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是美丽、文明、和谐的光辉村。

物质脱贫了,精神上也要脱贫。光辉村修建了文化院坝、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极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新风尚。正如何新礼所言,现在的日子和城里没有区别。

可以说,光辉村的变化,应该记在农村道路建设“功劳薄”上,它解锁了光辉村的“幸福密码”,更成为一条带着全体村人民奔向迈上小康的“幸福路”。

责任编辑:周慧力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