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报道)“有一个地方,它叫做北山乡,有那一位少年郎,他去到了北疆……”《再唱小白杨》歌中的北山乡,正是四川达州市通川区委政法委挂包帮扶的铁佛村所属乡镇。
北山镇铁佛村位于通川区北部,北山镇东大门,与碑庙镇、梓桐镇接壤,幅圆面积5.4平方公里,属丘陵山区,田地零碎,地理条件复杂。
村里建好了“战斗堡垒”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曾经,铁佛村因党务村务工作不规范,党员干部思想涣散,被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支部”。为增强村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驻村第一书记同铁佛村委深入查找原因,交流思想,集思广益,听取意见,制定了铁佛村“软弱涣散基层党支部”整改方案,全体党员统一思想认识,按照“党支部标准工作法”,按时开展“三会一课”和“党员活动日”,严格落实《村党组织工作运行规则》,严格贯彻“四议两公开”,推动村委决策水平有效提升,党务村务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为加强村级社会治理,驻村第一书记想出了发挥铁佛村乡贤作用议事参与的机制,利用本土精英、老干部、外来精英、驻村法律顾问、返乡创业成功人士等德高望重的人,发挥地缘、人缘、血缘关系优势,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扶助救助、纠纷化解等工作,从中发现并培养后备干部3名,为村级党组织注入了新鲜活力。
每逢“七一”,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梁经明都会来到铁佛村为村里的党员讲授党课,区委政法委机关党委也会同铁佛村党支部联合开展党员活动。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了,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主动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村里有了“特色产业”
“脱贫是第一步,我们还必须增收致富,让铁佛的‘绿水青山’成为增收的‘靠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梁经明为铁佛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做好增收这篇文章,区委政法委会同驻村工作队和村“三委”干部制定了《铁佛村主体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确定 “花菇、生态黑猪、青脆李”作为铁佛村的三大支柱产业,全面落实扶持资金,定期加强指导,加快培育支柱产业,引导更多的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
铁佛村森林、土地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海拔高度等都适宜花菇生长,这些自然条件对种植花菇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铁佛村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建立起花菇种植“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示范带动”的产业发展模式,将自然优势转化成持续发展动能。2018年建成花菇示范基地1个,当年实现产值近70万元,解决了60户群众就地务工。通过2018年示范种植,总结成功发展种植经验,制定了2019年扩大种植花菇激励措施,积极引导和动员村民参与花菇种植,并向相邻乡镇进行宣传推介,实现了花菇产业向邻近村、乡镇的发展。
目前,铁佛村已建成生态黑猪养殖基地1个,出栏1200头,常年解决贫困户8人就业;青脆李示范种植农场1个,面积近100亩,常年解决贫困户5人就业;食用菌花菇种植基地2个,解决贫困户和群众就业62人。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全村贫困户年户均增收达3500元,村集体经济人均增长率达10.2%。
村里来了“城里亲戚”
为切实提升帮扶质量,确保贫困户稳定持续脱贫,区委政法委为每一户贫困户结对安排一名帮扶责任人,随时掌握贫困户动态、贴心帮扶,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一个下雨天,杜美成家来了一位“城里亲戚”,他将在今后的三年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帮扶责任人从杜父口中得知,杜美成家属只能与人进行简单交流,从事简单的农活、家务,然而三个子女都在上学,家里全靠杜美成在镇上做点散工。了解到具体情况,找准了致贫原因后,帮扶责任人结合杜美成希望发展养殖业的愿望制定了帮扶措施,帮助他从信用社贷到了款,解决了资金问题,还帮他免费争取到了1500尾鱼苗。
天佑勤奋人。到2017年底,塘中陆续投放4000余尾鱼,鱼塘已初具规模,就等着卖鱼挣钱了。看着一塘活蹦乱跳的鱼,杜美成兴奋地说:“以后日子好过点,我准备开个店,卖鱼!生产销售一条龙!”。
铁佛村的马路宽了,自来水入户了,破旧房子不见了,垃圾找不到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身体健康了,孩子受教育了,脸上的笑容灿烂了,村里处处欣欣向荣。正如《再唱小白杨》所唱,那曾经的小村庄,早已改变了模样,那通达之川,将通向大道康庄!
责任编辑:周慧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