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 李建明)“自来水接到灶台边,热水接到洗澡间……”近日,捧一捧自来水管里流出的清泉,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石子镇太和村6组村民李邦跃直呼“好甜”。
近年来,地处川渝交汇口的东兴区石子镇紧紧抓住基础设施建设这个突破口,兴水利,建公路,全力以赴夯基固本,构建贫困人群保障网,在战贫致富中一路领跑,用辛勤的汗水浇开了幸福之花。
致富路“通”到家门口
1月18日,在内江市东兴区石子镇核桃村1组,新近竣工投入使用的水泥公路在山间庭院间盘旋着伸向远方。几名村民提着电锯,扛着锄头和木马,有说有笑地行走其间,嘻嘻哈哈地谈论着修房造物的种种计划。
“盼了几十年,终于盼到了这样的好路!”现年73岁的唐邦明坐在家门口,公路上每天来来往往的人群,穿梭而过的车辆,都一一映入老人家的眼帘,“物资送得进来,产品运得出去,今后致富的路一定会更好走。”
“努力是会上瘾的,尤其是尝到了甜头。”该村临时党总支书记高文学深有感慨地说,随着通村、通组、通户公路的不断延伸,核桃村人对公路建设的热情反而有增无减。
像核桃村这样以公路建设为支点,通过路网延伸惠民生,强产业,引导群众战“贫”致富,在石子镇七星、天星、原石家等村,乃至于全镇的每一个角度,几乎都在同步进行。
石子镇是东兴区的东大门,境内虽有贯通全镇的内吴路“主动脉”,有内赤路石子到元坝段、石(子)平(坦)路两条重要分支,初步呈现出“一体两翼”的公路构架。然而,畅通“毛细血管”,延伸通村、通组、通户公路,仍然是完善农村路网建设,打赢脱贫攻坚大战的难点和关键点。
镇党委、政府通过项目引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并充分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积极组织群众,聚合各方力量,狠抓“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落地落实,先后投入数以千万计的筑路资金,整合资源,织密路网,拓宽“交通圈”。几年间,全镇新修改扩建各类农村公路45.5公里、生产便道8.2677公里,与2014年以前公路总里程相比,农村公路足足翻了一番,极大地便利了贫困人口和当地群众的出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带动了以中药材、水产、旱地蔬菜、循环种养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纵深推进,打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最后一米,促进了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幸福泉“涌”到锅边边
当笔者再次来到东兴区石子镇太和村6组时,远远地就看见了袅袅炊烟,村民李邦跃笑呵呵地拧开水龙头,甘甜如饴的自来水便哗哗哗地流进了锅里。
如今,与李邦跃一样用上自来水的,仅太和村就有200多户,受益人口达到六七百人。据知情人士透露,借助白石集中供水站农村安全饮用水项目,石子镇因势利导,引导贫困人口和当地村(居民)积极安装使用自来水,从入口关上把牢群众的饮水安全、健康安全和生命安全。截止到现在,该镇8个村(社区)中已有3000多户10000余名村(社区)居民用上了自来水,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悉,石子镇地处长江二级支流清流河的上游,大清流河、小清流河两条支流双双在这里交汇,滋养着这片深情的土地,哺育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然而,虽然该镇整体地势平坦,冲击平坝众多,但受限于浅丘地貌特点,不少沟谷冲由于远离河流灌溉的有效辐射范围,生产用水仍然十分困难,靠天吃饭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群众常常望河兴叹。
水是生命之源。石子镇抓住“水利”这个农业生产的命门,将“兴水利、强基础”再次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于是,敲山凿石,开沟建渠,建塘兴堰,各村纷纷结合各自的地形,在起伏连绵的山峦、小丘之间,在宽阔的平坝和狭窄的沟谷地带,一场以改善贫困人口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为主要目标的水利大战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七星村率先投资65万元,修建了提灌站,增加有效灌面2000余亩。在天星村,标准化的水渠,为稻虾养殖进行了精准配套;利用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建设滴灌,并采用“出租”的模式,既减轻业主发展的资金压力,又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几年间,石子镇先后投入385.75万元,修建山坪塘18口、蓄水池88口、囤水田埂269根、石河堰1座、提灌站11个。
坝坝舞“舞”出新生活
新年伊始,太阳洒满了天星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广场。现年65岁的周玉仙和她的姐妹们如约来到这里,在音乐的旋律中敲起了腰鼓,练起了手绢舞、扇子舞……
“生活上脱了贫,致了富,脑袋也应该要紧紧跟上,追求更加充裕的精神文化生活。”康英是这支队伍里每天来得最早的一个,从她呈给人们那张笑盈盈的脸上,不难读到更多人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心声。
广场上,一会轻歌曼舞,一会紧锣密鼓。随着大妈们旋转的身姿,“舞”出的沉醉,正在健身的村民在音乐中激情地甩开了膀子。
天星村人的变化,不过是石子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倾力构建贫困人群美好精神家园的一个生动缩影。这些年,镇党委、政府除了让贫困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卫生的饮用水,有安全舒适的住房居所,还千方百计在乡村治理上下功夫,出实绩。筹集资金58.45万元,对148户贫困户进行了旱厕改造;投入56.15万元,对155户贫困户进行了厨房改造;争取资金1.5万元,实施雨露计划,受益贫困户达到12户;各方助力,新增变压器28台,实施农网改造11个。一个个党群服务中心、休闲文化广场、健身活动场所的打造,在凝聚感恩奋进力量,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居功至伟。
责任编辑:郝桂锋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