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卫健

四川内江:打造水陆并进的“海军陆战”方阵

发布时间:2021-02-08 17:58:0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通讯员 李建明)2月6日,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最大的团结水库迎来了立春后的第一缕阳光。紧邻这座水库和以此为源头的长江二级支流青龙河,正以其经流不息的淙淙流水昭示着春天的来临。

在团结水库、青龙河滋养下的高梁镇铁山村1组百亩鲈鱼养殖基地,再次掀开了扬帆起航的匆匆脚步。现年57岁的陈磊是内江市星月源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望着一口连着一口的鲈鱼养殖水域丰收在望,不禁喜滋滋地说:“叉尾少说有55万尾,鲈鱼至少也在5万斤以上,还有岩鲤、土凤等中高档鱼类,且目前长势还不错,用不了多久,这些鱼塘就该为增产创收立功了。”

其实,像铁山村这样依托特种水产等特色产业“破茧”增收致富瓶颈、助力乡村振兴的事例,在东兴区高梁镇可谓比比皆是。近年来,该镇党委、镇政府始终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理念一以贯之,在“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镇多业”的业态上着力谋划、精心布局、重点培育,突出生态竹林、绿色种养、水果包装、乡村旅游主导,通过“1+1”、“N+1”、“1+N”模式牵引,大力实施“四个一”产业推进战略,着力打造市场带动强、增收致富快、发展前景好的水陆并进的“海军陆战”方阵,形成了以绿色生态为基调、以创新开放为驱动的产村融合、产镇一体的产业特色。

一根“竹” “绿色银行”增效益

2月2日,经过严冬的洗礼,依然青翠的生态巨黄竹挺立在高梁镇八仙桥村起伏连绵的山峦上,与柏树、榆树、楛檀等灌乔木浑然连为一体,默默守护着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在通往杨岭村的道路上,赶集的、走亲访友的村民或开车,或漫步,悠然穿行在翠竹林中,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细细品味着绿色生态带来的欢畅。两名小孩嬉戏追逐,一路小跑,欢声笑语在竹林间久久回荡。

“巨黄竹丰产成林,既能间伐变现,又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八仙桥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卫兵自豪地说。作为高梁镇生态巨黄竹种植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八仙桥村的村民曾经历过从不信到信,从排斥到拥护的坎坷。今天,他们终于成功了,且自身的发展和辐射带动都非常的明显。到目前,包括方家沟村、双石桥村、黑狮村等8个村在内,利用荒山荒坡及陡坡地带种植生态巨黄竹的,已经越来越多,全镇总面积达到13000亩,受益群众上万人。

刘卫兵告诉笔者,依托“回家工程”建设起来的四川云竹万亩现代竹产业核心示范园,计划投资3.2亿元 ,规划总面积5万亩,正在进行的“竹产业综合利用及休闲乡村旅游康养基地”项目开发,为竹产业的推进加劲加力,一个以绿色生态覆盖全镇的“绿色银行”正清晰可见。

笔者在毗邻慈花村的竹片加工厂见到,来自附近的八九个工人抬竹的抬竹,喂料的喂料,装车的装车,整个现场一派忙碌景象。正在现场指挥的厂长张小宁乐呵呵地说:“两个小时就可以加工一车,每天可发货40余吨。工人的工钱也不错,干满8个小时,收入可以达到320元。你瞧,宜宾纸业的加长大货车每天都靠在这里,等候着装车外运呢。”

一朵“花” “产村相融”显生机

与生态竹产业相衔接,慈花村、杨岭村、清溪村、金龙村等村承接了“绿”的底色但却另辟蹊径。

春天,慈花村李花盛开,漫山遍野白得像雪;盛夏,杨岭村荷叶芬芳,莲花绽放,山间田野更是美得让人炫目……

春节临近,外出务工的村民开始陆续回家过年。

已经竣工投入使用的“杨岭村乡村振兴馆”,在春节期间迎来了更多的归家“游子”。“家乡的变化太大了!”每一点、每一滴,都生动地诠释着“国家级森林乡村”、“第五届四川省文明村镇”、“2019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四好村”等荣誉背后的探寻与付出,让在外多年的人尤其记忆深刻,感慨万千。

透过乡村振兴馆里的一张张图片变迁,一组组数据对比,一幅幅破茧“产村相融”的画卷正徐徐拉开——

近年来,杨岭村以“花”为媒,丰产专业合作社共发展带动荷莲种植1000亩,并通过探索建立“1333”模式,成立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开发资源性、经营性、服务型收入渠道,锁定公共设施维护、产业再发展、分红及奖励分配方向,实施审计监督、财务监督、民主监督的监督管理,让村集体经济逐年壮大,年均增速超过了16%。

同时,该村还依托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村股份经济联合社等利益联结机制,先后建成“荷花谷”、电商平台、农家乐、特色水果生态采摘园、“花千骨”花卉景观园、荷莲系列产品加工厂……过去偏远落后的穷山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幸福美丽新杨岭,2020年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9700元。

一个“场” “鸡犬相闻”添活力

如果说杨岭村以“花”为媒做出了特色,那么,邓河村的“闻鸡起舞”同样大有“名堂”。在该村二组,一个占地42亩、规划总投资1500万元、养殖规模近20万羽、预计年产值3000万元的大型蛋鸡养殖场在这里悄然现身。

由于在鸡舍内安装了自动恒温设备,温度常年保持在24-28度之间;鸡粪则采用发酵处理,通过输送带传送到发酵罐,加入菌种发酵烘干,制成有机肥,所以,鸡场既不会污染也不会有臭味。

在鸡蛋分拣包装车间,邓河科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责人周建平正在现场调度指挥。这个年仅30岁的年轻人,做起事来很有朝气,好像永远不知道疲倦一样。据他介绍,鸡场每天的产蛋量至少在6万只以上,都是采取的是订单销售,对接的是成都和重庆两个大市场。

“今年行情好,生猪养殖大有搞头哦。”与周建平一样满怀信心的,在生猪规模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大有人在。在生猪养殖上,该镇牧林牲畜养殖农民合作社、莲芳养殖专业合作社等8家生猪养殖合作社,13个规模养猪场,都积极建场扩容,干劲十足,年出栏生猪可达34000头。在水产养殖方面,星月源养殖专业合作社、财盛水产养殖合作社、万里达养殖合作社、大森林养殖家庭农场等成为了这个领域的领头羊,全镇水产养殖面积达到了1450亩,年产“四大家鱼”、鲈鱼、岩原鲤、土风(唇䱻)、黄颡鱼(黄辣丁)、甲鱼、叉尾、小龙虾等水产品700吨。

一场“梦” “乡村振兴”绘蓝图

有“梦”才敢拼,爱拼才会赢。

对于高梁镇的逐梦者们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

分拣、装箱、打包、码放、搬运……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清溪村水果包装厂内,100多名工人也更加忙碌紧张。

厂门外,运送快递的车辆有序地排队等候,一切都井然有序。

“为了赶制订单,满足人们在春节期间能吃上新鲜、优质的水果,工人们一刻也不敢闲着。”负责生产的敖朝旭脸上略显疲惫,但依然精神抖擞。

按照“互联网+社区支持农业”的经营思路,高梁镇的“水果包装”营销主要借助了拼多多、淘宝、京东、美团等大平台,并根据订单以销定产,现在已整合全国各地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水果共7个大类50个小类100余个品种,每天发货量在3到5万件之间,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左右。

“水果包装”不但有效解决了附近贫困人员及返乡农民工就近务工就业的难题,同时也成为当地农产品销售的重要窗口。敖朝旭坦言,“我们包装厂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慈花村乃至周边乡镇的水果,只能满足我们几天的包装销售需要。”截止到笔者发稿时,高梁镇这样的水果包装企业共有3个,水果包装这个全镇崭新的行业,也成为镇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在金龙村,作为“美丽内江宜居乡村”,其产业发展与清溪产业之路不尽相同,但与开发“绿色银行”的竹产业一样,也有自己的特色,是“N+1”多村一品模式的生动体现。

2020年10月,金龙村以村集体经济为主导,综合各方力量的跨区域综合农产品加工正式开机运营。随着白花花的优质大米源源不断地运往机关、学校食堂、扶贫超市,当地粮农单一依靠售卖稻谷挣钱的传统被彻底打破。

据村党总支书记陈善国介绍,农产品加工厂融合了中央、省、市、区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和村集体自有资金共200万元,按照“公司+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构想,整合了各粮油产出大村的资源,到目前运转已完全步入正轨,村集体经济为此增加收入10万元,贫困户每年可按投入总金额的6%保底分红,实现了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当地粮农等多方共赢。

汽车在高梁的通镇、通村、通组和入户公路上奔驰,脚下的蔬菜地一闪而过,漂亮的村庄与农房渐行渐远……

作为第一批省级森林小镇、省级卫生乡镇、省级安全社区、市乡村振兴示范镇,高梁镇党委、政府始终坚守绿色底线,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开放为驱动,大力培育乡土人才,创造条件引导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回流,在家乡发展的滚滚洪流中,聚全镇之智,举全镇之力,充分发挥好104个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合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通过产村融合、产镇一体的实践,让全镇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梦想逐步变成了现实。 

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高粱镇杨岭村,“唐明皇”带着“嫔妃”畅游“荷花谷”。

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高粱镇八仙桥村,两名小孩在竹林中奔跑。

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高粱镇清溪村,工人正在忙碌着赶制订单。

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高粱镇八仙桥村,工人正在竹片加工厂上班。

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高粱镇邓河村,一名工人将当天的鸡蛋封箱外运。

责任编辑:郝桂锋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